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软实力”也要“硬”起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10:26 四川新闻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崛起,从根本上说,在于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一国之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提升“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增强“硬实力”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国家“软实力”的充分发挥。

  一国之和平崛起,提升“软实力”无疑是一个更加智慧的战略选择。中华民族要想早日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如果把经济和文化分别视为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核心要素的话,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的“硬实力”在发展上不相匹配

  我国“硬实力”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82321亿元人民币(约合22257亿美元),世界排名从2004年的第六跃升至第四,超过了欧洲列强法国和英国;我国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排在美国和德国之后,保持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我国外汇储备今年2月底达到8536亿美元,首超日本,居世界第一。从目前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经济将继续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现状显然和经济的“硬实力”的发展不相匹配。2004年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只有3440亿元,仅占GDP的2.15%,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有很大的距离。以最具影响的文化贸易而言,虽然我国近年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但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产品的进口远远大于出口。相反,麦当劳快餐文化、电视剧“韩流”现象、迪斯尼乐园活动场所目前正占据着中国青少年一代的生活空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是一个文化制造弱国和文化输出小国的配角形象,这与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能量和影响。

  历史告诉我们,国力积弱积贫的年代,中华文明是难以发挥她的世界影响力的。虽然近些年我国在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增长并非我们的唯一目的,至少一个没有文化崛起的增长是不完美的增长。未来的国际话语权,一定是建立在“硬实力”基础上的文化“软实力”的运作。这一点,已经越来越为事实所证明,为世界所认可。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大提升了自身的国际经济地位,成为了世界制造大国。与此同时,我们却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加大的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软实力”的构建,以发展文化产业为代表的增强“软实力”途径不失为一条中兴之路。文化产业被称之为“无烟产业”,具有低消耗、高回报和经济波及效应大,对外输出不易产生摩擦等特点。对内,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诉求,重拾日渐迷失的传统价值观;于外,可以传播本国优秀文化,树立文明古国风范,彰显文化价值追求方面的求同存异。

  硬化“软实力”是一种战略决策,需要高瞻远瞩

  硬化我国“软实力”是历史使命的需要。我国有着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在很长时间内引领世界先进文化。但是,由于思维的僵化和一味排斥外来文化,以及其他历史原因,我国“软实力”在近代远远落后于世界,一度几近于无。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一直没有停止追赶的步伐,但我国“软实力”与西方国家相比依然差距巨大。缩小与世界大国的“软实力”差距,重现贯通亚欧的丝绸之路,重现汇聚五洲商贸的长安盛世,中兴唐宋伟业,必须硬化我国的“软实力”。

  硬化我国“软实力”是现实国情的需要。一是当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基本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文化消费能力大大增强。人均GDP迈过1000美元大关之后,国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将进入一个新的拐点。相形之下,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不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不能满足群众迅速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我国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态势还不相适应。三是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带来了更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交流和碰撞,这也使我们面临西方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的严峻挑战。

  硬化我国“软实力”更是和平崛起的战略需要。历史告诉我们,能在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地位、纵横捭阖的国家,历来是两种实力兼具的国家。而现实经验表明,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格局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老子有云:“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意即:天下最柔软的东西,能战胜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无形的力量能穿过没有间隙的东西。由此可见,“软实力”强大与否才是决定一国是否真正强大的最终体现。

  中国主张建设一个和谐世界,“软实力”的发展与运用大有可为。尽管在既有国际经济政治格局下,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不完全掌握主导权。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面对冲突时强调“以德服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诸多智慧,已经得到了国际认同并被运用于国际关系的处理之中。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正在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正在增大。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爱德华弗雷德曼所说:“中国软实力改变了整个世界,尤其是亚洲。”

  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马克思曾经说过,批评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评,物质世界还需要由物质的力量来摧毁。要增强我国的“软实力”,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即是提升我国“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应该说,中国并不缺少提升“软实力”的文化资源。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足以令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文化大国都为之侧目。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已远远高于全球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被称为21世纪的“黄金产业”。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推进。美国创造了世界最强大的文化产业,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文化产业强国,与他们的经济大国地位相匹配;韩国依靠“文化立国”战略帮助其在短时间内跃升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能否抢占文化产业市场,不仅是一场市场竞争的较量,更是一场守卫传统文化、弘扬国粹的战略竞争。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构建“软实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更需要发展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为软实力的构建创设一个良好环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在许多方面还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使得我们缺乏培育文化产业化的土壤,缺乏可以挖掘祖先灿烂文化的合理机制,导致文化产业发展得不够理想。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今年在全国全面推开,随着国家进一步开启通向文化产业诸领域的政策通道,文化产业方面的投资将逐渐升温,并有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健康的增长点。最新调查显示,最近5年中国居民的文化产品消费增长超过物质产品消费增长16个百分点。

  当前,文化与经济之间“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互动关系日益紧密,文化产业发展将面临更多的发展空间。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专家指出,一是必须坚持特色战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立足之本。二是坚持龙头带动战略。要以现代化的大都市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要以有适合本城市文化产业行业特点的产业为龙头。三是实施区别发展战略。对不同的文化产业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按照产业的发展规律进行管理和经营。

  文化产业全面健康发展之际,当是我国“软实力”全面提速提升之时。 (鄢来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