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论“教育产业化”的倒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10:59 信息时报

  我没有读过多少鲁迅先生的文章,但是因为他老人家的著名作品《论雷峰塔的倒掉》曾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所以这篇文章我还是很有印象的。记得文章的末尾仅以“活该”这个简单而有力的词语唾弃法海老儿,那种干净利落痛快淋漓的感觉至今仍有印象。

  “北大招办主任: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在招生制度上不平等”(《广州日报》7月24日)的新闻让人很容易就闻到了这位招办主任散发出来的酸溜溜的味道,这味道是如此的强

烈刺鼻,似乎非要大喝一声“活该”才能勉强抵御。当然,该人士有足够的理由释放酸性气体,因为“北京市文理科状元选择就读港科大”(《新京报》7月24日)的新闻也是一瓶不折不扣的酸性气体催化剂。

  一方面,我们有必要为此等言行欢欣鼓舞,因为咱百年学府里出来的人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嘛,虽然有发牢骚的嫌疑,毕竟人家敢于指出自认为的“症结”所在,这也是积极进取的外在表现。

  另一方面,在下就有些无比困惑了,北大所享受的“不平等”待遇还少吗?比如,北大和清华并肩“掐尖”,掐得多所国内名校痛苦不堪,尔等还不是照样下死手“掐尖”;比如,北大每年都能获得远超地方院校的数目惊人的各项经费……是的,当一大堆花花绿绿的钞票蜂拥而至的时候,受益者当然不会高呼“不平等”,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

  诚然,一味嘲讽北大或者清华目前面临的尴尬和挑战是毫无意义的。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今年港校来袭的势头似乎分外凶猛,以至于“清华北大沦为二流”说一度相当流行,这其实主要是因为清华北大多年的标志性存在,导致它们受到的冲击太过引人注目罢了。港校来袭带来的多层次冲击,与其说是对北大清华的冲击,倒不如说是对中国大陆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涤荡。虽说北大清华充其量只是“教育产业化”大旗下的两块责任田,不过如果这两块责任田的经济效益下滑,不知道要急煞多少数钱数到手软的相关人士:这既是教育问题,也是政绩问题,当然,归根结底是人民币问题。

  2006年似乎注定是“教育产业化衰退元年”,这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并非坏事——他们将获得更多的选择,将有可能付出更少的教育开支,因为“2005年我国就有2500万人因没能‘尽其才’而被无端消耗,高学历浪费使经济指标损失9000亿”(《中国青年报》7月24日)的新闻已经在提醒公众追求高学历应该适可而止,“广州技校生赚钱比大学生还多”(《信息时报》7月24日)的消息则在无形中贬低了大学文凭的含金量。“教育产业化”的最大卖点无非就是“大学文凭=好工作”,可惜,如今时代不同了,技校生赚钱更多,不知道某些无耻之徒如果没有大学文凭可以高价贩卖,下一步还会想出什么办法来捞钱。

  “湖北咸宁医学院违规扩招,根据学生考分要价”(《中国青年报》7月24日)的事件可以算是“教育产业化”的登峰造极之作,也可以算是“教育产业化衰退元年”到来的标志,从这一事件被披露的那一刻起:历史开始了,历史真的开始了!让我们笑看“教育产业化”的彻底破产吧!让我们大声讨论“教育产业化”的倒掉吧!

  活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