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专业设置不应强求一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11:32 南方报业网

  中国观察之葛剑雄专栏

  

  据参加上海大学校长论坛的校长们透露,教育部正在调整大学专业目录,一些现有的本科专业可能明后年将不再设置。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大学的校长纷纷建议,本科

应取消管理、法律等专业。

  在我看来,大学的专业设置应从实际出发,既不应强求一律,也不应脱离中国的实际,但社会各方面也应予以理性的配合。但这个“实际”,并不是简单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至少应该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本身的实际。一般来说,本科的专业不宜分得过细。分得太细了,毕业生的知识面和适应范围都会太窄。本科的专业也不应太难太深,因为大学生入学时基础毕竟有限,绝大多数人缺乏社会经验和见解,即使在课程学习上过了关,也未必能胜任这个专业的工作岗位。还有些跨学科、多学科的专业,没有一定的基础很难学得好。有些新兴学科或分支,本身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的体系,缺少理想的教材,也不适合本科教学。像我们学校的历史地理专业,20多年前招过本科生,但因涉及文理两方面的课程,学生负担重,效果却不理想,以后只招研究生,毕业生不仅就业不成问题,质量也得到保证,至今已有4篇博士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二是大学本身的性质。如果是一所研究型大学,那么它的毕业生中会有相当大的比例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还会有一些毕业生进入高校或研究机构。而且这类学校的生源一般较好,入学时的基础比较扎实,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强。如果是一所教学型大学,或偏重实用的、专业性的学院,就要以社会的近期需求为主来设置本科专业。但不管哪一类大学,都不能一味追求大而全,更不应不顾实际需要扩大招生。有的专业的确需要设置,但需要量有限,招生一多就供过于求。现在有些大学见什么专业热门就马上设置,一窝风,所以往往一个新专业的首届毕业生刚毕业就遭遇就业难。还有些大学增加专业的目的,只是为了争“一流”,有利于提高排名,抬高身价,甚至就是为了创收,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出路,倒霉的自然是学生。与此同时,大学的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或学以致用,还需要政府的调控和社会的配合。

  不久前,教育部特别强调,大学是培养普通劳动者。这无疑是提醒大学和社会各方面,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普及教育。但是另一方面,大学毕竟不同于职业学校,不能办成职业培训。在现阶段的中国,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间、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学院之间,究竟需要怎样的比例?各类学校需要多大的规模?靠大学本身是无法掌握的,需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比如,有些专门的毕业生虽然社会需要量有限,但从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不可或缺;还有些专业的需求不能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就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或限制。当然,完全由大学间自由竞争,适者生存,最后也会产生比较合适的比例和规模,但代价太大,中国的大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全体纳税人都负担不起。

  一些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和国内有眼光的单位,在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往往只考虑综合素质,不问具体专业,宁可在录用后再进行业务培训。事实证明,它们录用的毕业生基本都能胜任以往从未涉及的专业。但有些人事部门却将大学看成职业学校,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如招文员时连中文系毕业生也不要,只要秘书专业的;招党史教师时不考虑历史系;不知道地理系毕业生也适用于城市规划;宁可招名不副实的“旅游系”毕业生,却不愿要地理、历史、文学等专业的高材生。这样的“社会需要”,大学怎么满足得了?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