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何记者总比120先到第一现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5日16:34 东北新闻网

  东北新闻网特约评论员 周士君

  凡遇到突发性事件,赶到第一现场者往往那些是争夺第一新闻的记者。站在记者所具备职业素养的角度,也许该现象太正常不过了,但若把记者的行为作为一种检视和参照,就会凸显出某些装备齐整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吃干饭”的本色来。

  日前,在郑州黄河段一名女孩落水的救治现场,按说首先赶到第一现场的理应是救护人员,可不出人们预料,各媒体的记者依然比120急救人员先期到达。也正是120急救人员的“慢作为”,才成就了并不具备急救技术的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的美名,因为在120急救人员迟到缺位的情况下,她毅然放弃采访,客串起了急救者的角色来。尽管最终没能挽回落水女孩的生命,但其在救人时刻专注的投入和果敢的行为,依然成为网友和舆论追捧的热点。

  当记者“越位”对落水女孩实施救治成为新闻热点,人们仿佛淡忘了潜藏在这个事件背后的某些异样因素。比如在曹爱文一再为未能挽留住女孩生命而自责时,人们恰恰忽略了120急救人员何以出现“慢作为”?而有了“快腿记者”的比照和反衬,120急救人员“慢作为”的本色才凸现出来,也许他们有一千条没有及时赶到的理由,然而在急需救治的生命面前,这成千上万条的理由也往往会显得苍白而无力,毕竟有同样只长着两条腿的记者先期赶到了第一现场,而且承担了原本属120急救人员承担的急救任务。

  7月25日的《新京报》就救人事件采访了河南电视台记者曹爱文,当问及120为何会比记者慢时,曹爱文说:“我觉得还是应该对他们表示理解,因为当时一是通讯信号不太好,再有可能路也不好走。”可是,也许我们活着的人能够理解迟到的120,但那条因救治不及时而逝去的生命能理解吗?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关注,就是在曹爱文对落水女孩实施人工呼吸之前,曾专门就人工呼吸的吹压比例打电话向当地120求教,但事后证明120关于如何救人的答复是错误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衬了120急救人员极为糟糕的专业素养来。

  实际上,在各种突如其来的灾祸面前,世上的每一条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所以才需要得到无微不至的救助和呵护,而与生命救助相关的专业机构尤其需要树立“生命救助第一原则”的职业理念。正如曹爱文在接受采访时所讲:“我觉得一条生命和一个新闻,根本就没有可比性。任何事情在生命面前都是很渺小的,更何况只是一条新闻。如果不是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只是记录事实的话,我们可能是要遵守一些道德操守。但是,任何人面对这种情况,都不可能做到冷血。救人是一个人的本能。”那么,专门负责对生命实施救助的120,救人虽属他们的本职,可是其本能吗?

  据悉,河南电视台针对这次记者救人失败的教训,还专门为记者们举办了一期相关急救知识的培训,不知道专门从事生命急救的120人员读到这则消息后,感受到某种职业危机或不安讯息了吗?

  (本栏目所有文章均为本网特约评论员撰写,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投稿,一经采用,按稿计酬。请勿一稿多投。投稿信箱 ( 东北新闻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