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宿迁“全卖光”医改之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1:17 金羊网-新快报

  编者按:从2001年开始,以公立医院私有化,也就是被称为“全卖光”为主线的江苏宿迁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直是中国医改的焦点。从那时到现在,该市135所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有134所完成了产权置换,改造成了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个人独资等多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实行民有民营。

  这个改革争议极大,褒贬分歧严重。我们认为,用“成功”评价宿迁医改比用“失

败”更准确,中国医改不是市场化步子太大,而是太小。宿迁经验值得借镜。

  我们也欢迎读者来信讨论。

  《经济观察报》的调查

  宿迁医改四大原则

  ●管办分开医卫分离医防分设医药分家

  政府由办医疗变为管医疗,在医疗领域,政府当裁判、教练和导演,不当运动员和演员,各类医院由政府主办变为政府扶持,社会多元化兴办;严格界定卫生和医疗两个领域的职能,实行政府全额出资办公共卫生,民资办医疗;

  在全市100多个乡镇分别设立乡镇防保所和乡镇医院,防保所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由政府主办,乡镇医院履行医疗服务职能,进行股份制和民营化改造;医药分家:这一条作为改革的远景目标,至今还在探索之中。

  医院民营化改革

  ●医院领导不再接受行政任命

  医院卖光了,卫生局对几百个处级、科级干部的推荐权、任免权没了,卫生局长也不再是管理医院人、财、物的“总院长”了。

  ●对公立医院进行拍卖

  40多岁的院长李金忠原来是卫生院的一名普通医生,2001年6月,正逢老院长退休,他多方筹资163万元,买下了医院。

  ●医院之间互相竞争

  县人民医院的收费标准定了,仁慈医院比它再降1/3。这两家上项目、上设备、上硬件、挖人才的较量,逼得第三方———县中医院一面丰富治疗科目,摆脱中医“一招鲜”的困境,另一方面同样以1000万元为单位加大投入。

  ●政府主导医疗保险事业

  卖医院让卫生局有了一笔闲钱。医院私立之后无需政府直接投入,但财政预算还在。这两项加起来,让政府有了“托市”的底气。医改五年来,当地的医疗保险,特别是农村公开医疗统筹从无到有,已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的90%以上。

  宿迁医改四大悖论:

  悖论之一是政治悖论:卫生局长说“卖”光了我的“权”更大。

  悖论之二是伦理悖论:私立医院全打“公益招牌”。

  悖论之三是经济悖论:看病费用低医院收入上去了。

  悖论之四是评价悖论:好模式至今难复制。

  《中国青年报》的调查

  《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宿迁市135所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有134所完成了产权置换,……实行民有民营。拍卖所得的近4亿元的资金,进到了宿迁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金专户上。

  在医疗领域,政府当裁判、教练和导演,不当运动员和演员,各类医院由政府主办变为政府扶持,社会多元化兴办;政府全额出资办公共卫生,在全市100多个乡镇分别设立乡镇防保所和乡镇医院,防保所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由政府主办。

  绝大多数医院选择了盈利(医院)性质,但是在宿迁医改的发源地沭阳,也出现私人股份制的“非盈利医院”,并打出“公益牌”如“挂号免费”、“绿色通道”等政策,甚至引发了该县医疗市场的“公益竞争”。

  改制后,……有效解决了公立医院的一个“顽疾”———红包和回扣。

  医改五年来,当地的医疗保险,特别是农村公开医疗统筹从无到有,目前已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的90%以上,人均年标准为50元,全国领先。

  2002年沭阳县人民医院是44.45元;改制后至今降到了39.23元;平均住院日从11.5天下降到8.6天,但医院的收入,已经从2002年的4830万元,迅速攀升到8140万元,光是一个骨科的进账,就从180万元增长到720万元。

  记者目前能看到的只是,过去公立医院沉积的许多弊端,的确在这场“私有化”的进程中得到明显根治。不过,无论是宿迁方面或者是相关专家、官员,还没人敢断言宿迁医改真的就能彻底根治中国普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如宿迁卫生界一位人士所说“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摸索”。

  北大课题组的质疑

  医疗费用降了吗?

  然而,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医疗卫生改革课题组的《江苏省宿迁地区医改调研报告》却显示,在随机抽取了一些病人中,却得到“看病比起以前感觉还是贵了”的观感。调查显示宿迁当地群众的健康保障并没有像宿迁政府所宣传的那样得到加强,市民的医疗费用并没有下降,反而上涨了。

  不规范行为消失了吗?

  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仍然存在。在检查中他们就发现了大处方和大检查的现象,很多的病只需要开一两种药或一个检查就可以了,但是医生却开了四种药和两种检查,甚至还出现了介绍病人拿回扣的现象。

  医疗质量上来了吗?

  一是虽然宿迁的卫生资源得到了扩张,但是质量不高,对医疗机构的审批不谈标准,申报一家就批准一家。目前宿迁的医疗机构有738家,其中个体诊所和门诊部543家,占了73.6%,普遍规模都很小,暗访的21家医疗机构只有2家符合国家的标准。

  二是改革后宿迁的医疗布局缺少规划,一个1万多人口的小镇(实际居住人口还要少)就有18家诊所和药店,很不合理。再就是医院的技术水平普遍不高,有的医院50多名职工里中级职称的只有一个人,串岗的现象也非常严重,有的护士到B超室做B超去了,助产师到妇科门诊坐诊去了。

  周其仁的反质疑

  

  别随便冠以“私有化”帽子

  ■周其仁

  拜读了《江苏省宿迁地区医改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之后,失望之情油然而生。为什么呢?

  作为一份调研报告,经作者亲自考察的事实性材料怎么可以如此之少?翻阅一下,《报告》引用的反映地区普遍状况的数据,几乎全部是已发表的报道。不是说不可以利用二手资料,但既然是“近十位卫生经济学者和学生”的专项调研,总该对不同来源的各种“数据”做一点梳理、审核、订正、补充和规范性说明吧?可惜没有。有的地方,干脆连出处也懒得交代。

  因为《报告》涉及的主题———宿迁医改究竟效果如何?———读者总想知道这个地区家庭水平的医疗开支、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在医改前后的变化。可惜没有。搞不成全地区的,有个小样本也好,再不然就算只拿到几类住户的医疗开支数列,也聊胜于无吧?可是,翻来翻去,连一户资料也没有看到。

  从《报告》的立场出发,处理肯定宿迁医改的论据,马虎一点也就罢了。可是,否定性、批评性意见的根据,怎么也可以如此随随便便?譬如,说宿迁医改的基本思路是“全面市场化”(《报告》中另外的用语是“私有化”),究竟凭什么?上文所引《中青报》3月23日发表的长篇报道清清楚楚地交代,宿迁医改的基本思路是政府仅仅不再直接主办那些图有其名的“公立医院”,但仍然集中于医疗监管、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这样的改革思路,可以不同意,也可以批评,但是为什么非要冠之以“全面市场化/私有化”这样一顶政治上显然不正确的大帽子呢?(作者系北大经济学教授)

  改革倡导者言

  仇和:男,1957年1月出生,汉族,江苏滨海县人,大学文化。江苏省副省长,曾任宿迁市委书记。

  我不办穷人医院、穷人学校,政府包办的后果,事实上穷人受损、富人得益、官僚得利。这种情况,其实只有让市场来发挥功能,政府的作用应该是直接给穷人发补贴。———仇和

  李源潮:1950年11月生,江苏涟水人。1988年获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央党校法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宿迁医改的实质,不是“卖光”或“私有化”,而是通过资产置换,进行医疗领域的结构调整,吸引社会资金兴办基础医疗,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集中政府资金扩大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医护人才合理流动,使困难地区的民众,尤其是农民,享有更好的医疗服务。———李源潮

  (日京/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