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大因素让禽猪业步履维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3:34 大众网-农村大众

  我省畜牧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化,也具备了一定的抵抗风险的能力,但今年缘何会出现如此大的波动呢?对此,有关专家分析了我省畜牧业目前发展受到影响的几个主要原因。

  供过于求,出现了阶段性过剩。据介绍,养猪业自2003年下半年开始,市场价格回升,养猪效益增加,农民养猪积极性提高,生猪饲养量增大。当前全省母猪存栏达300万头,

占生猪存栏的比重高达12%,照此计算,年商品猪供应能力比原来增加1000多万头。长远看,虽然猪肉及产品的消费量会有所增加,但消费增长速度和在肉类消费中的比重会降低。供求失衡、价格下跌,增强了养殖者提前出栏生猪的心理,库存积压再加上去年四川链球菌事件的发生,消费市场受到限制,反过来又加剧了不平衡。这种情况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目前可能达到了顶点。

  动物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有关专家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的发生,使一些消费者谈禽色变,家禽及其制品消费量迅速下降。有关专家调查分析说,最近半年多的时间里,禽类总消费量比原来减少了30%,个别地方高达50%。消费需求的减少,严重影响到家禽业的再生产。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世界性炒作;二是政府高度重视;三是部分媒体不负责任的宣传;四是对禽产品消费的误导;五是加工企业储存量大;六是消费者心理创伤,不吃鸡,一些单位甚至把不吃鸡肉当成了政治任务。

  进口畜产品冲击了国内市场。据报道,今年仅1~2月份我国从国外进口肉鸡产品3.6万吨,与美国和巴西等家禽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本来就不具备产业竞争优势,再加上WTO过渡保护期即将结束,关税等保护措施逐步降低,如果不能很好应对,将会从根本上影响家禽业的发展。

  此外,一些新闻媒体对重大畜禽疫病的报道把握不准,部分畜禽养殖加工企业应对市场调整的动作滞后以及政府对畜禽市场调控缺乏有力的手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畜禽市场的波动。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是畜牧产业最困难的时期,一些企业到了难以维持的地步。如何突破困境,是目前养殖业的当务之急。

  本报记者石鹏志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