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科学发展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5:21 红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新农村建设内涵丰富,我认为目前其切入点,应该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硬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实践。

  为此,今年3月—4月,我对衡阳市蒸湘区农村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听取了乡镇干部的情况介绍,召开了村干部座谈会,走访了村民,实地进行了考察。发现其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来每年都有新进展,但速度明显滞后,设施严重老化,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蒸湘区现辖2乡1镇3个街道,共有34个行政村,农村人口近5万人,耕地面积3.9万亩(其中水稻面积3.1万亩),渔塘面积1.1万亩,蔬菜面积1.4万亩,水果面积6000亩,森林面积3.2万亩。2001年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后,该区农业经济发展基础相当薄弱,特别是新划入的呆鹰岭镇、雨母山乡基础设施落后,针对这种情况,区委、区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水利设施有所加强

  

  据调查,近几年来,蒸湘区先后争取上级资金610万元,抢修防洪堤、水库险工险段22处,护坡加固1500米,更换防洪闸门32块。同时,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00万元,开工各类水利工程510处,移动土石方210万方,新开山平塘318口,新修水渠3500米。现在已有水利设施3661处,其中防洪堤31.1公里,固定排灌机埠42处1083.8千瓦,固定排渍站7处565千瓦,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9座,山平塘2925口,总蓄、引、提水量可达4669万立方米。

  (二)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数据显示,近年来区、乡、村、组四级累计投入资金约1000万元,新硬化路面11公里,改造维修村组公路130公里。区乡两级投入200万元修建了雨母山旅游公路4.1公里,投入资金100多万元修建了呆鹰岭镇北片交通干道振兴路2.2公里。

  (三)电力供应惠及大众

  

  该区所有村和农户都已通电,电力已成为农民生产生活的重要

能源。而且基本上实现了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建立了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农村电网,电价下调了,农民负担减轻了,为农村电气化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四)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大部分村民修建了砖瓦混泥土楼房,少数村民住房按城市标准设计了新型厨房和冲水式厕所。村委会均有固定的办公场所,个别发展好的村还建起了办公楼。如雨母山的湘桂村,用征地收入和村民集资款建起了4层的村委会楼,配置了比较舒适的办公设备。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尽管这几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但薄弱环节更为突出,需引起各方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水利设施老化严重

  

  由于水利工程大部分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修建的,而且当时主要靠农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修建的标准很低,再加上长期以来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所以,经过了近五十年的运行,设施严重老化,堤身单薄,堤脚滑坡十分严重。排渍、排灌机埠也都是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设备,大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转,急需更新。虽然区政府多方筹措资金,维修加固堤防险段、排渍机埠等,但仍存在诸多隐患,难防大汛。据估算,如果进行大规模彻底维修改造,所需经费将达数千万元。经费从何而来?市、区两极政府财力有限,而几乎所有的乡镇(街道)都欠债,所以,资金短缺成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

  (二)农村能源建设进展缓慢

  现在大多数农民以煤为能源,有的还以稻草、桔杆、柴为燃料,而使用电能、沼气、天然气、液化气及其它可再生的清洁能源的农户极少。农村能源建设进展十分缓慢。就拿沼气来说,我们知道,沼气是重要的清洁能源,具有广泛的综合效应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沼气建设是农村能源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据了解,农民使用沼气每户每年可节约燃煤0.8吨以上,节约薪柴2吨左右,每户平均增收可达800元,农户还可开展沼渣沼液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每年可直接或间接增加经济效益2000元左右。既然益处多多,为何沼气建设发展迟缓呢?原因有四: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对沼气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各级、各部门缺乏对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统筹规划,缺乏建设资金的有效投入,缺乏管理机构和服务队伍的建设;三是社会各层面尚未建立有效的支持帮助激励机制,没有调动广大农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四是农户本身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加上建沼气池能力不足。据了解,农民建一口沼气池的费用大约3000元左右,虽然每建一口按国家政策可奖励600元,但农民还是无法承受。

  (三)农村电网改造后续力量不足

  

  目前农村生活用电网改造已基本完成,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农业生产用电的农网改造难以开展下去。部分村仍然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架设的老线路。这些线路、设备严重老化,供电能力低、电力弱、线路电耗高,农用电费居高不下,大大增加了农民负担,限制了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如:呆鹰岭松陂村的变压器经常出毛病,在用电高峰期,各组需聘请电工在变压器旁看守,以应对突发情况;电线杆常无故倒塌,曾发生鱼塘里的鱼被电死的事件,村民生命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该村一年的农用电费高达8万余元,村民无力交纳,村里也无钱垫付,由于老欠未清,农网改造迟迟不能进行。

  (四)农村公路抗灾能力极弱

  

  公路通,百业兴,这个道理人人知晓。乡村公路是农村最主要的出行通道,是关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农村公路的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调查得知,该区修建的村级道路技术等级较低,路面结构大多为泥石路,路基松软,路面狭窄,虽然可以通车,但抗灾能力极弱,一到雨季便泥泞不堪,非常不便。究其原因,一是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由于我国公路建设坚持地方为主,国家加大支持的原则。说是地方为主,但是有些地方投入能力有限,为不了主,所以,公路建设资金“等靠要”的思想在基层干部中很普遍。即使争取到了国家在农村公路建设上的资金,但往往用到了县级以上等级公路上,真正投入到乡村公路建设上的微乎其微。二是养护管理机制不健全。据调查,目前部分乡镇还没有养护机构和管理组织,已经损坏的公路得不到及时修护。管理很不到位,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五)农村人居环境令人堪忧

  

  凡是到过农村的人几乎都有这样的印象: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村庄的大小道路两旁、农户庭院内外,到处可见断砖、碎瓦、乱石、桔杆、牛马及鸡鸭等畜禽的粪便。蒸湘区农村亦不例外。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由于农户养鸡鸭以散养为主,家禽粪便随处可见;许多农户的牲禽圈舍就在住房旁边,圈舍里滋生大量蚊虫、苍蝇,极易传染疾病;农民家中的厕所多为“旱厕”,直接与牲禽粪坑连接,没有经过处理,有的甚至是露天厕所;路旁屋边到处是一堆堆的垃圾和肆溢横流的生活污水,污水直接渗入地下,直排沟渠和水塘。村边的水塘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游泳灌溉”、90年代“垃圾覆盖”,现在已是生态破坏。造成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农村生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的局限和经济体制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区、乡政府提供农村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如农村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填埋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导致农村环境日益恶化。此外,与农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差,农村环保宣传教育不够有关。由于人力、资金条件的限制,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对环境的要求。近年来,尽管开展过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各村镇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但这些环境卫生的治理带有临时性、突击性,创建完成验收后,管理上松懈了,“脏、乱、差”现象又迅速回潮。新农村要有新环境,农村没有天蓝、水清、村绿、整洁的环境,再富裕的乡村也称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实际,着眼长远,进一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来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通信、电力、计划、财政、扶贫开发、文化、卫生等众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可成立区长挂帅,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副区长的领导班子,农办、水利、卫生、建设、民政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人员集中办公,认真开展调研,按照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订出适合本区区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实施办法。同时,为确保各项支农、涉农资金和项目落到实处,区里可制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并将这项工作列入乡镇(街道)和区直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评主要内容,将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领导班子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与干部选拔任用直接挂钩。

  (二)宣传造势,形成氛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及一系列惠农政策,特别是从去年起,免征农业税,加大粮食直补,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范围和规模等政策,惠及农村千家万户,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我们可以借此良机,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让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从而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中。

  (三)加大投入,社会共建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现在,我们应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建立多元化筹资渠道。

  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支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一部分资金,特别是利用国家“以奖代补”政策,积极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在严格按照衡发[2006]2号文件规定,确保不加重农民负担的情况下,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按照谁出工,谁受益的原则和方式,鼓励农民、个体大户或企业以独资或股份制形式投资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乡镇地方财政,要通过压缩其它支出,挤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通过申请补贴或以村为单位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方式筹集部分资金。

  与此同时,要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政府要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不搞政绩工程,让资金使用合理高效。

  (四)规划先行,突出重点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塑造农村新风貌的关键一环。因此,必须以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好村庄住房和水、电、路、排污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村庄建设杂乱文章,设施不配套的问题。目前我认为重点是抓好“二清二治四改”:“二清”即开展清垃圾、清污泥活动,目的是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二治”即治山、治水。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四改”即改路、改水、改圈、改厕。改造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公路,村主干道硬化(油化)率达100%,村庄内公共道路平整通畅;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改善农村居民饮水条件;改变农村传统养殖习惯,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鼓励农户改厕,建设无害厕所。

  (五)引入竞争,市场管理

  

  据了解,以前农村的基础设施管理主要是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所以造成了无偿服务,无偿供给,无偿消费的状况;而且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步伐就越艰难。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应引入竞争机制,推行市场化管理,确保使用效率,延长使用年限。同时,对现有的基础设施的产权可以进行拍卖或承租,所得资产由村委会集中用于农村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滚动发展。对容易管理和维修的基础设施有偿承包,由承包人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村委会按照目标责任管理合同书的规定定期支付其劳动报酬。

稿源:红网 作者:孙绮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