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经济增长为何不能普惠国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7:17 国际在线

  作者:莫林浩

  在中国GDP高速增长的时期,工资总额的增长却在下降,这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在下降。1980年、1990年和2000年分别为17%、16%和12%。2000年到2003年,这一比重虽略有上升,但依然徘徊在12%-12.5%之间。与之相对的一个可比数据,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
那么,其余的钱都去了哪里?我们如果站在社会财富分配的宏观角度观察就会发现,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出现了社会财富向政府手中集中的趋势,与民争利的政策取向导致了国富民穷。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发现,经济增长的好处过多地分配给了政府和企业,尤其是垄断企业。从居民、企业和政府三者的分配比例来看,1999-2003年间,居民的份额明显下降,企业的份额进一步上升,政府的份额大幅度上升,1998年为68.6%:13.9%:17.5%,到2003年发展为61.8%:15.1%:23.1%,政府最终可支配收入的规模迅速扩大,相应居民可支配收入明显削弱。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原因之一,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一系列改革,都陷入了与民争利的路径之中。以市场化、产业化名义推行的改革,实际上变成了政府推卸财政责任的最好借口。很多本应由公共财政负担的支出,转嫁到了老百姓头上。结果是,买房贵、上学贵、看病贵成为新的民生三大问题。与工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0年到2005年短短6年时间,财政收入增长了2倍,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

  另一个原因,是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对社会财富的攫取。从2000年起,国有企业的利润开始爆发式增长,这起源于90年代末期政府推动的“抓大放小”改革。在行政权力绝对控制要素资源的条件下,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出现在几乎所有重要的基础行业及上游行业中。这些垄断巨头掌控国家重要资源,背靠公权撑腰,有着强大的产品定价权。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财富迅速向这些垄断巨头集中,大量的下游企业、中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的边缘。这些靠垄断、权力以及国家财政支持积累起的巨额利润,并没有向全体国民分红,而是大部分被

垄断行业和特殊利益集团瓜分了。政府控制的大型国有垄断企业,实际上成了与民争利的一个工具。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这些年来所形成的政府与民争利的改革路径。要想让经济增长的红利普惠国民,一方面,公共财政要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加大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投入,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政府要放松管制,打破行政垄断,消除各种不合理的非市场因素,让市场而不是权力来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

  

  审稿:刘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