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近人而感人者高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6日18:00 光明网 | |
严雨龙 虽然时过多天了,可是央视报道解放军总医院外科主任华益慰的那一幕,老在脑际闪现。尤其来自山东的两个普通人(曾经被华医生收治过),对着重病中的华老,那个感恩而悲泣的场景,感人至深。 华益慰无疑是个好人,又更是个高人。别的不说,单凭“解放军总医院”和“著名外科专家”这两点,居然收治普通群众(注意:报道证明华医生从未收过任何病人的任何红 医患关系紧张是目前现实中一个突出问题。紧张的实质正如中央书记处书记何涌所言,是老百姓的就医难看病贵。难和贵也并非是缺医少药,事实是好医生高级高明的医生,以及正宗好药等等,越来越多。紧张的另一面,也不难看到各个地方,有那么点钱、权、势(包括有相当人际资源的),他们与“医”的关系并不紧张,有的还是“亲如一家”。各个级别的“专家”,有些几乎形同当地显贵者的私人医生。这单从体制上是不太说得通的。还有的“专家”,许是在他的那个环境里算不上“杰出”,于是就一竿子到底,忙碌于基层医院的巡诊。不过,骨子里仍然还是近钱、近权、近势。倘如没了这一层,那是说什么也要翻脸不认的。这仅从制度上的不准、禁止也是不太办得到的。 高手不低就,高手在高处,高手不近人(普通群众),甚至高手不动手,这是个惹人眼热的现象。高手常有而高人稀缺;不仅是医疗,还有教育、文艺、行政、编辑出版等等。 再回过头看我们的华医生,不能不感动。说华益慰是活着的白求恩一点也不过。白求恩永远是世人的楷模。他的精益求精,精湛医术,他的舍己为人,死而后已,永放光芒。透过这些,还有两点尤值关注。一则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始终身处极其危险的战斗前线,亲手救治的是从火线上抬下来的普通战士;二则当时的缺医少药真是无以复加的,一个外国专家,要有多珍贵就有多珍贵;白求恩如果要留在延安,或别的相对安全的后方,于情于理,实属必要,完全应该。如果这样他仍然不失为一个好医生,但是就很难说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 自古民间出高人。一切的专业技术,只有与社会大众的利益紧密结合,才能高贵神奇。就医学而言更是如此,浩瀚青史留名的扁鹊、华佗、李时珍,无不是民间疾苦的良医,而非宫廷御医,正因为如此,医技不断高超,人品方显高尚,人民才将之当作神样地供奉。在那么个统治者无不高压收罗专业高手,专事一己之利的环境下,良医还尚且“近人”,更何况我们今天总的制度是鼓励倡导要求一切为了群众的呢?! 医患关系紧张,这是有着相当的体制缺陷。但是高手不近人,高手难成高人,不能不说更多的还是自身价值观的偏失,专业技术人才应有的操守流失的结果。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说自己是靠技术吃饭,看起来似乎也是凭“技术”发财,实际上依仗的还是身后的那块“牌子”,这牌子是人民赋予的。离开那牌子可能什么都不是。不是么?有多少曾经是或自诩是“精英”的,一旦失去“牌子”的光环,便黯然失色,毫无声息;还有些原本没有或者说仅有那么点点,就变着花样大张人民群众的旗鼓,招摇自己的“水平”,靠得就是这个“技术”发财。那些大肆张挂“群众锦旗”的所谓高手庸医,就是个代表。 近钱近权近势而不近人者,或许凭借他的钻营“技术”,会有那么点家业,但是绝对不可能创出任何事业。而对于一个真正从事专业技术的人,没有事业那真是无疑丢掉了灵魂。 专业原本因事业而生而长,事业的主体是群众。切莫将家业当事业,因为仅有几个家人依托不了“专业”,只有融入于大众,专业才如鱼得水般地活泛,方有事业的高度,近人而感人,就是个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