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拿学位必须发表论文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0:23 每日新报

  我们现在可以等着看奥运了

  上海大学某学院二年级研究生赵鹏 (化名 )原本计划在暑假找个单位实习,为研三找工作增加点儿“筹码”。但近日学校在研究生网上公布的一份文件,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这下毕业都成问题了,还提什么找工作。”他向记者抱怨。

  7月 10日,上海大学颁布了《上海大学关于研究生学位授予科研成果量化指标体系的规定 (试行 )》的《补充说明》。《补充说明》重申,与研究生毕业相挂钩的“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是指在这些期刊上以正常卷期发表的学术文章,“不包括各种形式的增刊、专刊、特刊”。

  上海大学此举,再次将国内大多数高校采取的“研究生学位与发表论文挂钩”制度,推上了风口浪尖。

  何为增刊?一家学术期刊的编辑告诉记者,以其所在的这份学术期刊的增刊为例,每期的印数不超过 100册,除给作者的样刊外,一般只留少量备用,用稿多是正刊的淘汰稿,或难以退还的关系稿和作者要求快发的应急稿,还有就是期刊明码标价招揽来的自费稿。掏钱者几乎都是各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但眼下,随着这份《补充说明》的出台,这些已经为“挂钩政策”付出了金钱和精力的研究生们,又得开始为毕业担心。面对学校此举,赵鹏也表示,在某种程度上,他能理解学校的做法:“毕竟,学术增刊不能够真正代表学术水平,反而成了生财工具”。但是,学校规定的学术期刊正刊,又给研究生们留下多少发表论文的空间呢?

  赵鹏曾研究过,一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术杂志,编委一般都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上面的文章也经常是这些知名学者所写的。赵鹏的导师, 3年来也不过在这类本专业最“核心”的期刊上发过一篇文章。当然,大多一般的学术期刊正刊,也得索要版面费,而且价格要比增刊高得多。“同样的论文,在那上面,得收到千字 400至 500元。反正都是走走过场,我们为什么要白掏那么多钱?”

  退一步讲,即使想在或能在这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其论文也早已排成了长队。据前文提到那家学术期刊的编辑称,他们手上的论文,已经排到了 2008年。“我们现在就可以什么都不干,等着看奥运会了。”

  7所重点高校取消“挂钩制”

  7月 15日,从正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传出消息,国内的 7所重点高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外交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均取消了“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论文”的规定。其实半年前,上海财经大学就已经率先取消了“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硬性规定。

  上海财大此举一出,曾引发了当时上海高校界人士的一场讨论。在反对者中,便有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其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叶志明认为:“要求研究生发表论文有其合理性。虽然攻读研究生学位不是为了发表文章,但发表文章是研究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研究生综合素质不可缺少的部分。”

  他还表示,各校情况不同,挂钩和脱钩无所谓对错,各校培养人才的方法和侧重点不同,如果各校“一阵风”似的全部挂钩或者脱钩,倒不可取。

  有学生称,叶志明治校作风强硬,是校领导中的铁腕人物。作为主管研究生工作的校领导,上海大学出台的这份《补充说明》,与其有很大关系。

  校长学生网上大战三回合

  7月 18日,在《补充说明》出台一周之后,上海大学文学院 04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的一位 Y姓研究生,在学校网站的校长留言簿上贴出题为《致上海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一封信》,从可操作性、稳定性、弹性、决策过程合理性等角度提出了质疑:“我数了一下我校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一共 935本。按每种期刊每年出 10期计算,一共能出 9350期,按每期上发表 10篇研究生的论文来算 (这个估算对文科来说已经太高了 ),每年一共能发表 9.35万篇研究生论文,就算是 10万篇吧。而每年研究生招生数达到 27万,如果每个学校都规定‘研究生拿学位必须发表论文’,那么确实是僧多粥少。”

  两小时后,叶志明对这封公开信给予了公开回复。在信中,叶志明以其本人过去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表现为例,证明发表核心论文代表了研究生的真实水准,并称“上大要坚持自己的特色……现在的挂钩,是为了将来的不挂钩,这是学校在前进道路上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晚约 7时,文学院另一 X姓研究生,在校长留言板上发表了《我对发表论文与学位挂钩的看法》,以历史系为例,从现实和操作层面质疑规定。提出完全可以通过毕业论文来检验研究生:“历史类核心期刊有 23份。其中能够发表古代史论文的不过 16份,而且多为综合历史刊物,比如《历史研究》之类,每期发表不超过两篇古代史论文,这样一年发表最多 400篇古代史论文,还要去掉教授、副教授讲师们发表的论文,留给研究生的机会真是太少了。”

  一小时后,叶志明再次回复,强调了要贯彻这项规定的决心:“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做,上海大学需要这么做。只有等到大家对此规定已经不认为是问题了,感到无所谓了,那么上海大学的辉煌即将来临。”

  当晚近 12时,文学院一 L姓研究生又在留言板发表公开信,以自己在某核心期刊实习经历,证明研究生发表论文的困难。最后, L请求叶副校长“就制度本身的优秀和好处、有无可操作性,有多大的可操作性作出回应。”

  仅过了 10分钟,叶志明的回复即在网上出现。他认为,这项政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以往一直在执行”。他再次强调了个人努力,“任何人必须遵循这样的社会发展规律。当然其中不乏作为个人被社会抛弃的结局,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社会上必定出现一部分人成功了,一部分人失败了的分化结果”。但他并没有就 L问题中的“可操作性”给出具体回应。

  当天晚上,有部分学生开始通过聊天软件转发倡议书。倡议书中号召同学们“勇于表达,无论正反意见都该让领导听见”,同时也主张“客观公正地发表意见,避免过激言行的出现”。

  7月 18日这天,以前访问量寥寥无几的校长留言板,访客量居然达到 1500人次。从 18日到 23日,不断有学生加入讨论,校长留言板的访客数量呈直线上升。 22日,访客数量超过 3000人次, 23日访客数量更是超过 6000人次。

  赵鹏告诉记者,目前校方已通过院方表示,学校已经知晓同学们的意见,开学后,将会和各院系教师们一起协商这个事情,“在增刊发表论文,是否能与硕士生毕业挂钩,到那时才会有一个定论”。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责任编辑:孙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