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北大限制游人进入,有什么错?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0:40 四川新闻网 |
许博渊 北大限制游客,招来骂声一片,于是心虚,赶紧声明此乃“临时性”措施。 好像是去年,大学是否向游客开放的问题已经热议过一阵,我是持反对态度的,当时也曾不少挨骂。但我这人是不怕挨骂的,忍不住再来说几句。 北京的常住人口和临时居住人口,不包括外地游客,已经超过1800万,超过了瑞典全国总人口两倍以上。人口这样密集的城市,在世界上不多。不管你走到哪里,都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也有稍微清静一点的地方,老人们把各自的爱鸟集中在那里,眯着眼睛听取鸟声一片。人到了这样的小环境里,精神立刻为之一振,会产生一个感觉:此地鸟声胜人声。已故文人梁实秋也有这种感觉,他曾这样写道:“人世间的声音太多了,虫啾、蛙鸣、蝉噪、鸟啭、风吹落叶、雨打芭蕉,这一切自然的声音都是可以容忍的,惟独从人的喉咙里发出来的音波和人手操作的机械发出来的声响,往往令人不耐。”北大的学生可能也是这个感觉,一到学校西门,好像进了集市。而游客们不但要在校园里体会名校的气氛,还登堂入室,在教室里聚堆喧哗。我现在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头顶上正在装修,电钻正对着我的百会穴发威,我听而不闻。北大的年轻人可能没有我的定力和神功,他们受不了了,于是校方出台了限制参观游览的措施。 从前人们说将心比心,如今人们常说“换位思考”,那些反对北大措施的人是否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学生,你作何感想?如果你能有我这样的神功,不怕吵闹,那当然好。如果你像北大学生那样怕吵,你为何反对限制游客?这不符合我们老祖宗的道德标准。我们的祖宗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理直气壮地要施于人,是否道德?有人说,名牌大学是公共品,是国家财政供养的,是纳税人的钱办的,既然是大家的,为什么不让人参观游览?这是“纳税人意识”的觉醒,自由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的觉醒,是社会一大进步。可是,我们的人刚刚开始接受西方的观念,像幼童学走路一样,未免有些步履不稳。 西方人有一条,坚持自己的权利,以不妨碍他人的权利为前提;自己享受自由,以不妨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在人的世界里,没有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也没有不受约束的无限权利。要享受绝对的自由和无限的权利,只能在九天之上,或者九泉之下。那些坚持大学向游客开放的人,既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也不符合西方的道德标准。 还有人说,如果连外在的开放都做不到,何谈思想观念的开放?面对这个问题,北大教授金岳霖先生如果健在就好了,因为这是一个逻辑问题。一个大学,思想观念是否开放,要看它是否密切跟踪国际前沿科学,是否了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和动向,是否有勇气超越或否定权威,是否允许各种不同学派的存在,是否有勇气接受新思想,而不在于是否接受旅游队伍的喇叭声和游客们的喧哗声。这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如何可以拧到一起? 还有人说,大学开放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请告诉我,牛津哈佛是否被列为旅游景点?是否每隔5分钟就有一辆旅游大巴进入校门?是否有一队接一队的游客导游在校园里举着喇叭喊叫?是否有游客进入教室休息聊天?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么你的所谓基本特征就一钱不值。 以上道理是十分浅显而且无懈可击的,但不能平息这场辩论。为什么?因为有传统的社会心理在,有利益考虑在。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培植了国人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认为既然是公家的东西,我就一定要有一份,两份三份也不拒绝。至于一所大学,用纳税人的钱办了,培养了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国家富强起来,从而使纳税人受益,这样的间接好处,他们不愿意承认,因为没有明明白白地落在他的手心里,他就认为这不是自己的,自己什么也没有得到。受传统社会心理支配的人,受个人利益支配的人,是什么道理都听不进去的,就是说不可理喻。他们会直着嗓子喊叫:“人声就是比鸟声好听!”不信,我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