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要亲民,先把自己当普通人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7日11:39 南方报业网

  中国观察之白烁专栏

  

  很多官员在亲民政策呼唤下向老百姓走来,但官服依然穿得笔挺,官帽戴得有点僵化。,我们看到的一些官员简历似乎可以套到任何官员身上;出现在灾难现场时,我们听到

的领导指示好像在别的官员口中也说过;在日常密集的媒体报道中,我们读到的是“书记”、“市长”、“局长”、“主任”,很难看到一个正常人的个性、思想、成长经历以及遭遇的挫折、痛苦。

  也许出于低调,也许因为纪律约束,官员们大都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从政过程中极具人性光泽的片断,处理危难时所表现出的灵感智慧,遭遇挫折时承受的心灵磨难,都被“为官之道”一一遮蔽,留给大众的只有官服官帽官话。即便他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也是敬而远之,不觉亲近。

  山西省长于幼军是我尊敬的官员,读过他写的《社会主义四百年》、《新三字经》,与他可能有观点上的差异,但仍为他的深入研究和悉心归纳而佩服。我也读到过《金融时报》两大版介绍他的“行政三分制”改革政策,看得出他对民主政治有很深的研究。说来有趣,报纸是一位朋友出访欧洲时在飞机上顺手牵羊的,她知道我会感兴趣就带给我原汁原味的英文报道,末了她丢下一句话:“别忘了他是一个官。”再后来,我从网上看到他与《深圳,你被谁抛弃》的作者对话,为他的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油然而生敬意,但要说亲切,则有点牵强。

  最近《南方周末》报道了于幼军从深圳、长沙、太原的升迁经历和从政心得,他没有官腔官话,基本上都是老百姓能听懂的话,显然是脱掉官服摘下官帽接受记者采访的,所以问答都很流畅自然,像是拉家常。而《南方周末》也给读者讲述作为人的于幼军的故事:从当中学教师时把前后《出师表》贴在床头床尾,到初生牛犊般地给专家学者讲鲁迅;从借鉴金庸的章回体结构写社会主义论著,到攻读博士学位;从通过媒体找“我为伊狂”谈心,到训斥湖南招商官员“肥水不流外人田”……穿便装的于幼军竟是如此有血有肉。关注了他20年,直到今天才觉得“他是我们中的一个”。

  可能有不少官员都像于幼军一样勤奋地做人,认真地从政,只是有些为官的条条框框局限了他们在大众面前的“人性展示”,因此老百姓眼中的官总是“与众不同”,总觉得当官的都是高人一等,千篇一律地下指示发号令,一门心思地管人管事,官与民的心理距离就此拉大。孰不知,越把自己裹得严实,就越没有亲和力。丧失了亲和力,谁还会讲真话说实情?

  西方的政治家恰好相反,要竭尽全力来表现“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英国首相布莱尔生了儿子后,忙不迭地在唐宁街10号门前照相,虽显得有点局促不安,但中年男女都说“这个年龄抱孩子,就是这模样”;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全球网民聊天时笑着说:“第一次做爱的时间我记不清楚了,但是我记得最近一次做爱的时间,甚至可以准确到分钟”,这让全球的人觉得他蛮可爱而不是可怕;最幸运的当属克林顿,在弹劾风暴把他逼到受审席上时,吞吞吐吐、躲躲闪闪、欲言又止的常人姿态,勾起了大众强烈的同情心,最终阻止了“冠冕堂皇的官员们”的罢免行动。要是克林顿仍打官腔讲官话,他肯定得提前离开白宫了。

  这些行为不免有玩民意、争选票的企图,却也启示我们:要亲民,首先要把自己当平常人看。从为官纪律上讲,要给官员留下讲人话、诉真情的空间,没必要以“出风头”、“好表现”、“不稳重”来压抑他们展示个性、与民为伍的冲动;从报道规范上讲,要给媒体一定的自由,去向大众描述官员穿便装时的姿态;就官员自身而言,更要清楚地认识到,从政和经商教书一样,都是一种职业,敬业就好,没必要刻意把自己包装成人模官样。

  (作者系北京学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