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焦点对话]防震减灾任重道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3:47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新闻话题:30年前的今天发生了唐山地震。在纪念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唤醒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促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健康发展,值得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省地震局局长张鹏。

   对话人:

  省地震局局长张鹏

  本报记者陈婉婉

  记者:唐山地震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张:强烈地震一直是威胁人类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20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的人数占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死亡人数总和的58%%,地震灾害可说是群灾之首。唐山地震的震级高,所释放的地震波能量相当于二战时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的400倍。这样巨大的能量在瞬间释放,其破坏力可想而知。而且这次地震的震中就在唐山市,这种称为城市直下型的地震往往震源较浅,破坏力大,而唐山恰恰在当时又是一座不设防城市,加上地震引发火灾等一系列次生灾害,更是雪上加霜。还有不可忽视的是,这次大地震事先没有作出预测,而且它又在凌晨突然发生,使人毫无防备,猝不及防,许多正在酣睡的人们还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已永远离开了人间。

  记者: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如何认识地震灾害对人类的威胁?

  张: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地震灾害的威胁并没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所减轻。相反,地震灾害的幽灵依然在全球徘徊。尤其是进入21世纪,强烈地震不时袭击人类,导致了一场场可怕的灾难。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洋的8.7级巨震及其引起的巨大海啸,波及了周边12个国家,使近30万人丧生或失踪。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又发生7.8级大震,导致7.9万人遇难,6.5万人受伤,330万人无家可归。2005年11月26日江西瑞昌发生的5.7级地震,造成14人死亡和10多亿元的经济损失。这不能不给我们敲响警钟:地震灾害的威胁依然严重!

  记者:现在国内的防震减灾达到了什么水平?

  张:1975年我国成功预报了辽宁海城7.3级地震,拯救了十余万人的生命,避免了40亿元的经济损失,开创了人类短临地震预报的先河,使人们看到了地震预报的曙光。然而,由于地震类型的多样性和预测的复杂性,我们对唐山地震未能作出短临预报,这也反映了地震预报远比人们所预想的要困难得多。现在,我国的防震减灾也已从过去单纯的监测预报,拓展到包括震灾预防和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综合防御地震灾害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跨入21世纪,党和政府又适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防震减灾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到2020年,我国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区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的能力,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记者:7月26日,我省定远县发生地震,这次地震的情况如何?请谈谈我省地震灾害的走势。

  张:7月26日5时18分,我省滁州市定远县发生4.2级地震,震中震感强烈,少数房屋出现裂纹,烟囱倒塌掉瓦,滁州市其他地区以及合肥市、马鞍山市等地有震感,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省地震局已在震区架设流动地震台,加强震情监测。安徽地处华东腹地,是一个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著名的郯庐断裂带就斜贯全省,历史上曾经发生数十次破坏性地震,地震活动在东部居于中等水平。

  记者:我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如何?

  张:我省的防震减灾工作经过35年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多学科的专群结合地震监测系统,正确判断了全省地震活动趋势,地震监测预报连续8年跻身全国先进行列。1995年我省率先在全国颁布了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为上百项重大工程依法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为了让唐山地震的悲剧不再重演,进入21世纪,我们加快建设全省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郯庐断裂带GPS监测系统,加密皖西北及地震多发区的监测手段,健全地震群测群防网络,逐步形成空间、地表、地下相结合的立体观测系统,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和科研能力。

  我们还将启动建设全省强震动观测台网,力争在大中城市的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设置强震动监测设施;进一步加强抗震设防管理,确保每一项重大工程的抗震能力;积极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切实改变我省农村建筑普遍不设防的状态。与此同时,加快组建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完善省市两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推进城市应急避险场所建设。要在大中城市普遍建立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不断增强全省人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