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座古桥如今两座成“旱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6:22 大洋网-广州日报

  

三座古桥如今两座成“旱桥”
大汾村中的古桥种德桥,如今已成“旱桥”。
三座古桥如今两座成“旱桥”
青云桥是三座桥中唯一有扶手的桥。
三座古桥如今两座成“旱桥”
几个小孩在连步桥上玩耍。文/图记者韩桂琼

  大汾位于万江街道办事处的中西部,在一片纵横交错的水网中,它被一南一北两条河涌围住。河涌名叫汾溪,像两个张开的手掌,将大汾呵护般地捧在掌心,护佑着这个800年的古村落一代代生息繁衍,绵绵至今。

  大汾有三座古桥——连步桥、种德桥和青云桥,这三座古桥同为明朝年间所建,均被列为“大汾十二景”之一,1993年6月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近日,记者到大汾探访发现,三座大汾古桥虽然都保持完好,但其中两座已成“旱桥”,昔日清水潺潺渔歌袅袅的旧景今日已难觅踪影。

  连步桥钟韵榕音成一景

  连步桥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由大汾乡人何应阳建,后裔何启亨于康熙年间重修。连步桥由红砂岩砌筑,长15.7米,宽3.6米,高4.8米,孔高4.5米,孔跨5.5米,为适应水乡潮汐水位差落较大的特点,桥拱较高。

  《大汾何氏族谱》记载:“连步桥头钟韵,桥下有神奇梵语,交峙远近,登斯桥边,钟声袅袅,随风送至,音韵悠扬。”

  据当地老人何成根介绍说,过去连步桥侧边有一棵很古老的大榕树,一到黄昏的时候,很多住在附近的居民就会聚集在大榕树下、桥墩上乘凉。那时如果风从北面吹来,人们就可以听到随风而至的很柔和的声音,音韵非常悠扬,“连步桥头钟韵”由此而得名。

  今天的连步桥,旁边的大榕树已枯死不在了,周边长了几棵小树。连步桥也不再是村民必经的桥梁,旁边修筑了一条水泥桥,桥上人来车往。不过,一些小朋友还是很喜欢到连步桥上玩耍。

  种德桥“桥下风帆桥上人踪”

  种德桥也是明朝嘉靖年间由何应阳建,后裔何启亨于康熙年间重修。种德桥是红砂岩砌墩式平拱桥,长13米,宽4.1米,高3.1米,孔跨4.1米,孔高2.3米,与连步桥如同“姐妹”。

  《大汾何氏族谱》记载:种德桥位处大汾中枢,“桥下风帆桥上人踪,往来相继,最为区要”,“日里尘嚣,夜间闲静可亲”,“种德桥夜日”为“大汾十二景”之一。

  据何成根老人介绍,以前种德桥桥下河水清澈,村民都是直接从河里取水用水的。每到十五、十六月圆之夜,月亮倒映桥下,风吹月影,波光粼粼,好不美观。而且,夜晚的时候桥上火光点点,桥下有渔船归来,小船出入,一派祥和的景象。不过20世纪80年代左右,种德桥下的河涌被填埋了,周边也建起了很多房子,种德桥已成为一座“旱桥”。

  住在种德桥桥边的何伯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在这座桥边长大。以前这座桥两边都有三棵大榕树,桥的旁边就是一条集市街,夜里商贩往来,好不热闹,还有不少村民会坐在树下乘凉。现在,只有傍晚的时候会有一些老人和小孩在桥上逗留,晚上大家都回家看电视了,原来的景象现在都看不到了。

  青云桥为防人坠河添建扶手

  青云桥于明朝万历年间由乡人何景瞻等筹建,清同治二年重修,为梁式平拱桥,长17米,宽4.1米,高3.4米,孔高2.3米,孔跨4.8米,桥身由红砂岩构筑,桥面栏杆和望杠为花岗岩,有浓郁的水乡特色。

  “青云浦里渔歌”为“大汾十二景”之一。据《大汾何氏族谱》记载:每当潮长溪头,欧鸟寻盟,浦里渔歌互答。眺玩于斯,愈畅雅怀。

  何成根老人告诉记者,青云桥原来也是没有扶手的,有一天一个小孩在桥上睡着了,一个转身滚到了桥下。这个小孩叫何泰崙,后来中了举人,回乡后将青云桥重修并加上了扶手。以前青云桥下也是渔船往来,遇到一日好收成,渔民们就会高兴地唱起渔歌,好不惬意。青云桥下的河涌现在也被填埋了,成了一座“旱桥”。

  如今,这三座古桥都已经划定了保护范围,保持着很好的原貌。只是一些红砂岩的砖石已被磨损,不太平整了。

  几个小孩在连步桥上玩耍。

  ▲大汾村中的古桥种德桥,如今已成“旱桥”。

  青云桥是三座桥中唯一有扶手的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