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有绿缺荫”凸显“以人为本”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7:31 中国宁波网-宁波日报

  □李磊明

  近五年来,海南省海口市共增加绿地面积1047公顷,目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3平方米,但令人奇怪的是,绿地的增加并没有换来市民的好评。近日《人民日报》援引专家、市民代表等的意见,剖析指出,这缘于近年来海口市“增绿”比较注重景观效果,考虑市民需求不多,而且在树种上舍近就远、贪大求洋,导致增绿不增荫。

  造成“有绿缺荫”,既有规划不到位的问题,也有政绩驱使的问题,但最根本的还在于漠视公众需求,背离了“以人为本”原则。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在海口,也不惟在绿化上,而是普遍存在,理应深入反思,及时纠偏。

  人是城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需求,为公众创造舒适、合理的人居环境和工作环境,是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管理“以人为本”不是一句空话,衡量、评判是否“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在城市管理的决策、执行等各个环节,是否有公众的广泛参与,是否体现和反映民意。而时下相当多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普遍缺少民众的参与,较少考虑民众的需求,喜欢“为民作主”。正因为不了解社情民意,就难免决策行事科学性不足,吃力不讨好,甚至好事变坏事,“有绿缺荫”就是一例。反观一些地方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比较成功的事例,如禁摩的、残的,烟花爆竹“禁改限”等,其成功之处正在于重视“公众参与”,决策时广泛地吸取民众的意见和建议,执行时才得到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在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中落实“以人为本”,保证公众广泛参与,畅通信息渠道,加强沟通十分重要。但现实中却常出现这样的尴尬情形:管理者的所思与所想,市民不知道,也没有渠道知道;而市民对城市管理有哪些意见、哪些希望,管理者也无从知晓。“公众参与”缺少开放畅通的途径,管理者想“以人为本”也不知从何入手,“有绿缺荫”某种程度上就是沟通不够、不畅造成的。这就要求,一方面要保障公众对城市管理的知晓权,进一步向公众开放公共事务的相关数据和信息,满足公众对参与城市管理有关信息的需求,也让广大市民更多地理解城市管理者的甘苦、难处和面临的压力,使公众参与更务实,更具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应通过热线互动等多种形式,及时吸纳合理的建议,认真解决公众反映的问题,广泛了解民众的需求,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更加“以人为本”提供第一手资料。

  城市管理“以人为本”,还要建立一套保障公众参与的机制,只有把公众参与真正作为一种制度予以确立,才能使公众参与不至于停留在口号阶段,也才能使公众参与在城市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例如,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形式、领域和渠道等问题,都需要在公众参与理念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制度层面进行探索、确立,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和公众参与机制的不断完善,确保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能够在城市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最大限度地体现,使“以人为本”真正落到实处,类似“有绿缺荫”的现象才有可能杜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