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提高工资会导致失业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09:00 国际在线

  作者:卢周来

  不久前,国内经济学界有人提出,主张给低收入者提高工资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职工工资的提高将意味着加重了企业的成本,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只能少雇用工人,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得全社会失业率上升,从而使低收入者的处境更加艰难。因此,这位经济学家总结说:“要慎言提高低收入者工资”。

  这种观点并不新鲜,古典经济学家萨伊等人就认为,现代经济中不可能存在长期失业现象。因为只要存在失业现象,就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工资下降,这将一方面使得企业成本降低,利润上升,从而有可能雇用更多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还可能使一部分有条件的劳动者退出劳动力市场,选择享受闲暇,而这种“自愿的失业”不能算真正的失业。基于这种理论,这些经济学家提出,在面临劳动力大量供给的形势下,如果政府要维持低的失业率,就不能给工人以高的工资。国内那位经济学家的观点,正是这种逻辑。

  然而,古典经济学家的这一“工资与就业率之间替代”的理论,被上世纪30年代弥漫于整个市场经济体系国家的经济危机所“证伪”。理查德·B·弗里曼的《劳动经济学》一书中记载了这一过程。20年代中期,美国失业率不断上升,当时许多经济学界的大腕认为原因在于工人工资过高;而工人工资过高的原因又是因为工会组织干预的结果。所以,解决的方法就是削减工人实际工资,打击工会势力。在他们的鼓噪下,从1929年到1932年间,美国劳工的实际工资从人均年收入1405美元下降到1048美元,下降幅度达25%;美国不少州和联邦法庭支持企业主可以在雇佣合同中明确要求工人保证在受雇期间不参加工会组织。但是,令这些大腕经济学家及听取了他们意见的政府官员“大跌眼镜”的是,削减工资与打击工会组织后,失业率反而由1929年的13.2%上升到1932年的26.9%!

  那么,古典经济学这一理论的逻辑错误到底出现在哪个环节呢?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古典经济学只看到降低工资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一面,但没有看到另外一面:工资水平的降低,将意味着全社会总消费水平的下降,并由此将带来商品供给的过剩;商品供给过剩意味着企业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结果必然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与开工不足,而这会进一步恶化工人的就业状况。因此,通过降低工人的工资来提高就业水平,不仅达不到预定的目标,反而会降低就业水平。所以,要真正使经济走出危机,提高就业率,关键在于政府的总需求管理。只有扩大全社会的消费与需求水平,刺激经济增长,才能最终提高就业率。后来美国走出30年代大危机的经验证明了凯恩斯观点的价值。在“罗斯福新政”中,政府对工人的社会保障及救济、工人最低工资标准的确定、允许工人有参加工会的自由等,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我们再回到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讨论。有一个观点目前的经济学界几近公认,即“中国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水平却如何刺激也无法提高,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只有54%,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主要的经济体有这样低的比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过低,消费不起;而高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却已满足,没有新的需求。因此,提高低收入者尤其是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与农民的收入,以进一步扩大内需,才是保证中国经济步入可持续增长的正途,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降低失业,促进就业。

  来源:北京青年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