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谁该为“注水”的就业率负责?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2:00 光明网
刘刚

  据7月21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一些大学逼毕业生造假提升就业率的新闻已是屡见不鲜,就业证明作假已是公开秘密。广东一学院要求,不交就业证明,就不给办毕业离校手续,就不发毕业证。

  据学校解释,这种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尽快找工作,避免因为学生找不到工作,而给学生家长带来巨大压力。理由看起来是挺冠冕堂皇,但在笔者看来,高校如此挟持“毕业

证”以令“学生”,无非是为了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提升“就业率”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在对“就业率”的喧嚣追逐中,一些学校表现出强烈的“现货”情结,学生毕业就得找工作,签工作协议,半年之后再就业那就是“期货”了,“期货”再好,但对提升学校就业率毫无帮助。高校“现货”情结的实质,就是一种短视病,眼里只看着自身的利益,而根本不管这样的就业率到底有多少水份,更不论这样的规定要陷多少学生于“不诚信”的陷阱。只要是一纸用工合同,而勿论真假,这样的做法其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工作吗?在我看来,只不过是明目张胆而又赤裸裸地用“毕业证”和学生的“就业合同”来做一场提升本校“就业率”的买卖而已。

  就业率为何要“注水”?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自身。就业率提高了,一方面增加了向广大考生宣传自己的砝码,可以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校收入,学校的名声自然也就船长水高;另一方面,近些年来,就业率一直成为一些学校、院系和专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在此因素影响下,就业率的高低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注水”就业率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严重的,对国家来说,过高的就业率使得国家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有了乐观的估计,延误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高等教育问题的时机,无法针对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对高校自身来说,短期内可以收到回报,提高学校声誉,但是从长远来看,是害人害己,当“毕业证”成了手中交易的筹码,这个时候,高校的教育已经偏离了诚信的轨道,也偏离了教书育人的本意;对毕业生来说,为了求得那个本该属于自己的“毕业证”,他们费尽心思,想尽办法,甚至不惜造假来换取,在还没走出校门他们已经被打上了不诚实的烙印,可以说,他们是“注水”就业率的牺牲品。

  笔者痛心之余,更希望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措施,对造假提升就业率的高校严惩不贷,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介对其曝光,揭露其黑暗面,还高校一片净土。另外,应该由社会来统计高校就业率的高低,而不是高校自身,这样的结果才能更真实,更客观,更具有参考价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