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又闻创新少年遭遇逆淘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28日13:32 正义网

  发明了取代鼠标,通过视觉实现人机沟通的“眼标”而获得今年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南京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周辰,因高考成绩只有528分,低于二本分数线,至今还被大学拒之门外。(7月27日《扬子晚报》)

  周辰的“眼标”引起诸多权威专家惊呼:难道会是一个中国的中学生开创了无鼠标的新时代吗?然而这个在专家们眼中有很高创造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和科学潜质的中学

生,现在却因考分不够而被大学拒之门外。创新少年大学梦碎,并非个例。前不久以解决色觉障碍的交通道路信号灯的发明而获得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大奖的山东考生潘立群,同样也因高考失利被淘汰了。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高考成绩不过线,于是出局,这似乎很难说不公平。然而人们有理由怀疑,眼下的高考制度,如何体现对创新发明价值的认同?我们不知道“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模式,还会将多少创新少年拒之大学门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认分不认人”的高考制度导向下,旨在培养创新意识、创新人才的素质教育必定会成为另类。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应试教育的弊端谁都心知肚明,焉料正又是这个弊端,居然让应试教育成了闻着虽臭,吃着却香的“臭豆腐”。有教育专家大声疾呼:如果只为了应试,这样的教育必死无疑。然而事实是在差了一分也不行的应试教育的一统天下,“必死无疑”的死也许还很远,但“分不如人”的死却年年要死一回——无论是南京的周辰,还是山东的潘立群,不是都已经“先死”了吗?

  问题更在于,这不仅只是几个创新少年的“先死”;高考制度作为一个人才选拔机制,极具导向力,被形象地称为指挥棒,可以左右人们的价值取向。在创造能力不敌应试能力,创新人才不敌“考试机器”的事实面前,又会有多少人选择素质教育而放弃应试教育?而这种选择从本质上讲,恰恰是一种逆淘汰。而这种逆淘汰,淘汰的不仅是个体的追求,更是淘汰了一个民族的创新精神。从这个角度考量,创新少年的“先死”,难道仅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吗?

作者:奚旭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