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公权何以成了还“人情债”的筹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7月31日11:37 浙江在线

  甘肃省甘谷县今年在县长杨永晖离任前突击进行了115人的人事调动:10天之内使县里一批领导干部和退休干部的亲属吃上了“财政饭”。该县主要领导确定的调动人员的范围是:离退休老干部子女、县级干部家属子女、对甘谷县工作给予支持的有关人员嘱咐的调动、县教育系统借调人员和其他方面提出的调动。杨永晖等当事人解释说,在基层干工作,各方面的情况都要理顺,否则工作难以顺利开展。“要不是为了人情面子,我也不会在离任前进行人事调动。”(详见今日本报A27版)

  如果看到调动人员的名单中有甘谷县政协主席的妹妹,有政协副主席的妻子,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妻子,有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儿媳,等等等等,那么对当地公众所表现出的愤激情绪,想必就很好理解了。

  突击搞人事调动是为了人情面子以及各方面的关系都要理顺的解释,固然是中国的国情,但为了人情面子却罔顾法规程序,理顺关系却要以出卖公权、牺牲公平为代价,这又是怎样的不堪!随之出现的,必然是代际传递效益以及马太效应之类。

  公权是公,人情是私,两者本不应纠缠在一处。但不幸的是,在我们这里,公私不分却实在是“多乎哉太多也”。何以至此呢?费孝通先生分析道,“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于是,某些领导站在由互惠的权力拥有者所组成的圈子里,“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

  而拿林语堂先生的话说,则是“中国社会就像是山上的榕树林,经过一个调整过程……有一些树所处的位置较其他为好,他们就相互维护并保持住自己的位置”,而“普通人民就是土地,供给这些大树以营养,使他们成长”。难道不是吗?所谓的理顺关系,不就是保持住自己的位置吗?干部亲属转而吃“财政饭”,不是靠纳税人供养吗?

  更需要看到的是,这种用公权还“人情债”的人事调动,是因为集中进行、过于招摇才被发现的。而事实上,那些暗地里进行的违规调动绝不在少数,只不过没有上升为事件被披露而已。在某些地方,往公职部门安排个人只不过是领导的一句话,所谓的公务员“逢进必考”也只是理论上的。如果只对轰轰烈烈搞突击人事调动的责任者进行处罚,而对于那些暗地里随意安插人手的领导却无可奈何,那么只能说明制度是不健全的,是无以产生普遍性约束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机构不是具有强烈独立倾向的集体,而是由一个一个的经济人组成的。经济人假设则认为人都是理性行为者,其行为的目的是谋求最大的私利,这一假设包括“权衡一系列选择值时,常常取决于个人意志”、“按照自己意愿排列众多选择值顺序”等含义。所以,要克服这样的弊端,就必须完善决策过程,加强对决策者的监督,加大约束力度。

  就甘谷县的突击人事调动而言,确定调动范围的仅有县委书记和县长两个人,提出调动名单的也只有四个人,这显然不是民主的决策,而很有“一言堂”的意味。法规程序为何总是被突破,民主为何常常被虚置,无疑都是需要反思的。

  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就是“少数人选人和从少数人里选”机制弊端的体现了。在这样的机制下,官员们的命运通常掌握在上级的手中,而不是由广大公众所决定,于是其就往往只对上级负责,对于上级随意往本部门安排人的吩咐,部门领导只能唯命是从。

  人情面子何时才能不被置于公权与法律之上呢?

作者: 孙立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