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根捞竿传递无穷力量--记王显明和他的追随者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0:21 新华网

  

一根捞竿传递无穷力量--记王显明和他的追随者们

  王显明和他的青年志愿者们 张启飞/摄

  

一根捞竿传递无穷力量--记王显明和他的追随者们

  王显明制作打捞工具——扎着网兜的竹竿 张启飞/摄

  

一根捞竿传递无穷力量--记王显明和他的追随者们

  王显明比划着他的劳动成果 冯联清/摄

  新华网上海8月1日电(记者杨金志)一根简陋的捞竿,长5米,重10斤,所用材料不过毛竹、木棍、铁丝、渔网。没有谁动员,没有谁奖励,多年来,上海老人王显明就拿着这根自制的捞竿,坚持每天打捞上海“母亲河”黄浦江上的污物,直到被癌症夺去生命。王显明去世前后,另一位老人吕信荣接过这根捞竿,无数环保志愿者追随着两位老人。黄浦江畔孤独老人的身影,在短短几年里变成了群像!

  “怪”老头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地处黄浦江的上游,这里是上海的主要水源地之一。镇上有一座吴泾公园,正处在湾流边上,上游下来的许多垃圾杂物洄流到这里打转,水面上总是漂浮着塑料袋、白饭盒、烂木头、死猫死狗。1996年,时年62岁无妻无子的退休工人王显明从上海市徐汇区动迁到闵行区吴泾镇。

  不知从何时开始,吴泾公园里每天都会出现王显明打捞垃圾的身影。他从没主动宣扬过自己,被人注意也纯属偶然:1999年4月的一天,吴泾镇政府工作人员冯联清到公园散步,看到一位枯瘦老人站在堤墙上用竹竿捞东西。老人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中山装,头戴草帽,身上斜挎一只军用水壶。他就是王显明。

  冯联清上前问道:“老人家,你在这里捞东西,一个月能卖多少钱?”

  老人家答:“我是志愿者,不卖钱的。”

  冯联清有点诧异:“为啥要当志愿者?”他这才注意到,老人胳膊上戴着一只红布袖章,上面绣着“志愿者”三个字。

  老人家边捞边答:“我是孤老,住在吴泾。居委会和街坊邻居都很关心我,我要回报社会。我看到大楼里黑板报在宣传保护母亲河,觉得自己捞捞垃圾还可以。”老人手上的捞竿是用毛竹和木棍拼接起来的,顶端箍着直径半米的铁丝圈,挂着尼龙网兜。冯联清掂量一下,捞竿净重足有5公斤。在水中捞物起竿,连水带物就更重了,竿子弯得像一张弓,颤颤悠悠,稍不注意就会失去平衡。

  平时喜欢写文章向报纸投稿的冯联清说:“你的事可以上报纸。”

  老人头也不回:“不要。”

  老人身边放着一只铁丝网做成的垃圾车,底下装有小轮子,捞上来的污物就放到这里面。垃圾装满了,老人推车回小区倒进垃圾桶里。这段路足有两站地,还要经过一个铁路道口,垃圾桶的轮子经常陷进铁轨凹槽里,推出来十分吃力。后来,环卫部门在公园里放了两个大垃圾桶,老人的垃圾车这才下岗。

  王显明捞垃圾渐渐捞出了“名气”,远近一带的拾荒者都知道有这么个“怪老头”。冯联清回忆说,老王做事很执著,有人嫌他脏臭,人家越说他越坚持。有电视台来采访,要他摆一下姿势,老王不肯,说:“我就是这样捞的。”他也不在乎名利,从不向公家要钱。冯联清曾经让老王拿买渔网的发票到他那里报销,老王不肯,说每月七八百元退休工资够用了。

  未竟事

  2002年7月,王显明在江畔捉到一只不认识的小动物,托人送到上海野生动物鉴定所。专家鉴定说这叫貉,黄浦江流域很久没出现过了,它的重新出现说明环境正在好转。听了这话,老王十分开心。

  这一年,老王已经渐渐感到身体不适。10月中旬,老王的记录本上写着:当年已经捞出300多桶垃圾,近200只死动物,离他自己定的每年400桶任务已经很近了。这时候他却感到胸部不适,嘴里咳出血来。医院检查的结果是肺癌,病灶部位已长出直径10公分的恶性癌肿。

  生病以后,老王还是不肯闲着,常常从医院里溜出来,跑到江边捞垃圾。有人劝他多休息。老王一边喝水一边说:“这是人家捐的灵芝水,我喝了就可以恢复体力。”

  2002年12月21日,下着大雨。中午,躺在吴泾医院病床上的老王说潮水要来了,得去捞垃圾。人家劝他不要去了,老王颤巍巍地爬起来,说:“我一听到汽笛声就想起来,捞一点少一点。”他披上雨衣径直赶往江边,捞了一个多小时。体力不支的他,捞几竿就要扶着栏杆喘口气。这是老王最后一次捞垃圾。

  2003年1月27日早上,鼻子里插着管子的老王对来看他的冯联清说:“我拜托你,志愿者活动不能停下来,黄浦江的水大家都要喝的。等我好了,还要继续捞。”医生说,当时老人的脏器已经开始衰竭。30日8时35分,老人去世,享年69岁。

  1月31日,农历大年三十,吴泾镇政府为王显明开追悼会。“我们镇上从来没有办过这么大规模的葬礼。”冯联清说。友爱实验中学是追随老人清污的志愿者单位,学校团总支书记陈丽说:“当天早上我给学生志愿者家里打电话,请他们出席葬礼。大过年的,生怕有的家长忌讳,结果家长都很支持,三十多位学生全都来了。”

  师徒俩

  老王收过徒弟。这个只比他小三岁的徒弟是自己找上门拜师的。

  吕信荣老人是上海锁厂的退休工人,家住闵行区华漕街道。老吕生性活泼好动、乐于助人。2002年,吕信荣在区电视台上看到王显明的事迹介绍,觉得自己的身体比老王好,以后可以帮他一起清污。

  6月6日,吕信荣大老远跑到吴泾公园,看到王显明正在捞垃圾,上前便道:“师傅,我是来报到的。”王显明问清他的情况后,说:“你住得太远,每天都过来不方便。不过,每月初一、十五有大潮,那两天一定得来。”吕信荣说:“我肯定做到。”

  两个老伙计一见如故。那一天,老吕帮着老王捞完垃圾,老王带他回家小歇。没有接风宴,午饭吃的是清汤挂面。从此,江边捞垃圾的身影,从一个老头变成了两个老头。

  农历七月十六是老王的生日。这一天,老吕花了80元请人作画,画的是竹笋,取“祝寿”的谐音,画的上首写道“祝王师傅生日快乐”,下首落款是“徒儿吕信荣”。两人到附近的“上海老饭店”吃冷面。老吕是绍兴人,爱喝黄酒,老王不喝酒,老吕让服务员给他拿来一听可乐,老王问了价钱,说:“价钿噶大!”(方言:价钱这么贵!)让服务员退了。这是两人在一起时唯一一次下馆子的经历。

  老吕和老王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3年1月。那一天,老王躺在病床上,化疗的伤口溃烂了,他叫老吕帮着涂药水。过了一会儿,老王又说脖子痒,要老吕拿筷子顶着棉花给他挠挠。当时有不少志愿者给老王送东西,他担心老吕没吃午饭饿着,取出月饼给老吕吃。这些情景,老吕依然历历在目。

  “我现在还是一个月来两次。我这个人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底。”老吕边捞垃圾边对记者说。

  自从老王过世后,每逢清明、冬至和老王生日--农历七月十六,老吕都要到墓园来看师傅,点上蜡烛,就着自己炒的小菜,在墓前悠悠地酌着黄酒。2005年10月26日,老吕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被授予首届“中国民间环保优秀人物”称号,回到上海,他马上到墓园把奖状拿给师傅看。

  提起师傅,老吕脱口而出:“千人走路一人带头。师傅才伟大,我不算什么。”

  后来人

  王显明老人最初开始捞垃圾时,有人说他是“神经病”“出风头”。王显明把5米长的捞竿竖在楼道里,三楼的一位居民嫌臭,意见很大。王显明也不争辩,每次把捞竿洗干净再拿回来。听说老王确实在做好事,这位居民后来成了老王的“铁杆”,他把儿子童车的轮子卸下来,给王显明自制的垃圾车换上去。这个轮子比原来的轮子大,不容易陷进铁轨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吴泾公园里的捞竿,渐渐地从一根发展到二十多根。

  2000年,吴泾镇友爱实验中学组织学生们担任志愿者,利用节假日帮助王显明捞垃圾。6年过去了,学生换了一茬又一茬,环保志愿者从未中断过活动。

  2002年,吴泾公园志愿者服务队成立,成员大多是在公园晨练的退休老人。68岁的服务队队长张更大回忆起老王,情不自禁地说:“我很崇拜他!”2002年4月,上海游牧人俱乐部漂流黄浦江,萍水相逢王显明,从此定期来吴泾公园打捞垃圾。说起王老伯和吕老伯,网名“丝路”的俱乐部领队对记者说:“他们很质朴,也很时尚!”

  如今,吴泾镇各居民区、村庄、党政机关和工厂企业都成立了志愿者队伍。他们不仅打捞黄浦江,还在其他地方扫大街、捡垃圾;他们不仅维护环境卫生,还在帮老扶幼、帮贫助困。一个城乡接合部地区,却清洁美丽得像一个花园;一个化工企业集中的地区,GDP在增长,各项环境污染指数却在直线下降。

  中国古代神话有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王显明老人和他的环保事业追随者正是这个故事真实写照。(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