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人民时评:为创新少年潘立群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20:44 人民网

  

人民时评:为创新少年潘立群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人民时评:为创新少年潘立群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人民时评

  

人民时评:为创新少年潘立群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网友说话

  

人民时评:为创新少年潘立群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评论靶子

  

人民时评:为创新少年潘立群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观点周刊

  观

  点

  推

  荐·观点周刊:刘翔12秒88(视频) 巨贪张改萍当庭认罪·网友热评:查查还有多少当官的为所欲为没人管!·人民视点:“网络通缉令”,岂能想发就发?·人民视点:连环杀人、蟒吞农妇,可恶的网络谣言!

人民时评:为创新少年潘立群们创造更多的机会
潘立群虽然因“可解决色觉障碍的交通信号灯”,在2006年度国际中学生创新成果展中,获得“最佳国际项目奖”,却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这位山东的中学生只考了379分,尽管他试着向一些高校推荐了自己,但没有结果。《人民日报》发表的这篇题为“创新少年的高考之痛”文章,再次让人们看到了现今的教育体制忽视创新的严重问题。

  潘立群的事情报道后,各方都对现有的教育制度,特别是高考制度提出了批评。有的教育专家认为: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今天,一个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被大学拒之门外,这看似公平,实际上并不公平。但是,仅仅从公平与不公平来看这个问题,恐怕还是不够的。

  我们应当看到的是,现有的高考体制是长期积累、演变的结果,它也是现有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最公平的体制。如果要对潘立群这样的学生给予特例,首先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在现有的体制下,给了像潘立群这样的学生以特殊照顾,在升学机会有限的情况下,这会不会就意味着对其他考够了分的学生的不公平呢?

  其次,特例的标准是什么?没有标准的特例实际上也会损害公平。尤其是创新本身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高考则是实打实的分数,二者只有协调得好,才能既确保了公平,又鼓励了创新精神。从上述两个问题看,这个问题显然不能简单地用公平不公平来衡量。

  鼓励创新,特别是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关系到未来国力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体制遇到的一个新问题。需要从全国、各省的宏观角度来考虑和制定一些可以实行的标准,既然三好学生、体育优秀生都可以加分,为什么获得国际性的大奖不能加分呢?但是,获什么样的奖加多少分,怎么加,又谁来评,这些都要有章可循。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破格录取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公平。

  此外,按照这个思路,教育部门是不是可以考虑多搞一些全国或各省中小学的发明创新比赛,把这些比赛与高考成绩联系起来,对获奖者给予加分。如果能够在高考分数上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照顾,这将会有利于鼓励中小学生拿出一定时间来搞些小发明,从小养成搞发明创造的兴趣。同时,这对那些喜欢动手,而又不那么喜欢死读书的学生来说,也创造了升学的条件。

  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光靠高考制度的调整。从国外的经验看,最重要的还是要给潘立群这样的学生以更多选择的机会,改变成才的观念。在美国,并不是所有的中学生都要去上大学,相当多的学生都去了社区学院或职业学院,接受各种各样的技工和专业学习,比如管道工、电工等,这样的学习不仅不大受考分的限制,而且时间短,未来就业的机会也不错。一位美国朋友告诉笔者,去这样的学院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美国人,而不是留学生或新移民家庭的学生。后者往往更重视读大学,而美国人考虑得更实际一些。这位朋友所在的那个社区的管道工、电工都是从这样的社区学院毕业的,技术相当不错,每小时可以挣到35美元,一年下来就是七八万美元,比大学毕业的并不差。

  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各地现在缺少的也是这样的技工,特别是高级技工。笔者的另一个美国朋友来中国办厂,为了找合适的高级技工,跑遍了四五个省,最后才找到了两个人,高薪聘请他们到厂里任职。

  这个问题还反映了美国人的成才观与中国人的成才观的不同。其实,只要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又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就是成才,并不一定非要读大学、研究生才算是成才。现在的中小学里,有些学生动手的能力很强,但考试成绩不好,即便上了大学,也未必能够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潘立群就说过:“我不后悔,如果只为了获得上大学的机会而死读书,那会很压抑。”像潘立群这样更看重于动手和动脑的学生,他们可能更适合去上专业或职业的学院。

  眼下,国内的职业教育的种类也不少,但真正能够培养出高级人才的还不多,各地在这方面如果能够加大投入的力度,并促进高等院校与职业学校的结合,开创一些未来有发展潜力的新专业,相信也会吸引不少学生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