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汉语的声音在全球越来越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14:21 新民晚报

  

汉语的声音在全球越来越响
汉语的声音在全球越来越响
本报记者陆梓华

  以往过暑假,瑞典女孩Jenny喜欢去旅游。今年夏天,她却决定“自讨苦吃”坐进课堂。今天,她拖着行李到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报到,接受2个月的短期汉语培训。她为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燕妮”。而同样来自瑞典的女孩EvaKarin则干脆选择在复旦呆上1年,专心学汉语。

  把2个西方女孩引入方块字世界的,正是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去年2月,由复旦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合作开办的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

  目前,已有8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落户36个国家和地区,还有38个国家的99个机构正式提出了办学申请。

  “瑞典人特别爱惜自己的语言,生怕被英语、法语抢占了文化领地,但是对学中文却很有热情!”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副院长李茂来自复旦大学。他说,瑞典的汉学研究,在全欧洲首屈一指。中文更是被斯德哥尔摩大学列入了重点课程,中文系的老师都是“中国通”。

  汉语班引来“扩招”生

  尽管瑞典几乎所有大学学分都通用,且学生就读没有年龄和期限上的限制,但由于中文系是全日制学习,很多上班族还是没法一圆中文梦。而学制2年的孔子学院将课程安排在晚上,用的是复旦大学编写的教材,上课的是复旦来的老师,一开班自然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去年8月和今年1月,孔子学院两次招生,分别招收了25名学生。临回中国前,李茂刚刚忙好下学期的招生工作:“报名人太多了,没办法,我们只好把人数扩招到50人!”

  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记者,瞄准中国市场的商界人士,收养了中国孤儿的夫妻……说起学生们和中国的渊源,李茂打开了话匣子——66岁的艾玲曾是瑞典国家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曾经因为不懂中文,把一件来自罗布泊的展品放颠倒了。虽然如今退休了,但她还是决定来补上这一课。

  学员Stephen娶了中国妻子,但始终说不好中文,于是,带着孩子一起来读书,还找到了练口语的好地方——去中国餐馆点菜!几个月下来,听着瑞典丈夫字正腔圆地读他自己编的点菜打油诗,中国妻子笑弯了腰。

  授课秘方就是编故事

  让李茂自豪的是,孔子学院的不少学生以前曾在其他办学机构学过中文。选择孔子学院,看重的是其“精讲多练”、重交际的授课方式。才学了一年,瑞典学生就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瑞典的夏天来得特别晚,但如果外面喝酒的人多了,那么夏天就不远了;如果树绿了,鸟也叫了,那么夏天就快到了;如果我们都感冒了(很多人会花粉过敏,症状和感冒相似——编者注),那么夏天就真的到了。”

  “我们要让外国学生感到,中文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是一门实用、好用的工具,一点不难学!”李茂向记者透露了孔子学院的授课秘方——编故事。写一个“早”字,学生们通常会把“十”的一竖顶到“日”里面,中国老师便引导他们将“十”想象成“草”,早上日出时,太阳(日)照耀在草上;“左”和“右”长得很像,学生始终分不清楚,而当李茂提醒他们注意:“右手通常用来吃饭,送食物入‘口’”后,几乎没人再写错。

  为了让大家分清“险”“脸”和“捡”,李茂在黑板上做起了“变形游戏”,一座横卧的山、一个“肉”字和一个“手”字,部首的作用,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一半学生到中国过暑假

  Jenny从小就对中国历代王朝更迭着迷,在孔子学院上了一学期的课,她便跟着当“空嫂”的妈妈去了北京,试着用中文购物、砍价。今年暑假,她直接飞来了副院长李茂的家乡,强化训练。

  粗粗算了算,李茂笑了:“像Jenny一样,孔子学院几乎一半的学生都在中国过暑假呢!”看着中文成了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友谊之桥,他觉得,自己的心愿正在一点点实现。今年5月,孔子学院成为HSK(中文托福)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引来35名瑞典考生,是以往的3倍。

  暑假前,瑞典学生自发做了一顿饺子宴。有人提议,暑假后回到瑞典,大家用中文开个集体博客,交流暑假中国行的点滴感受。这两天,性急的学生已将感受发到了李茂的电子邮箱。

  “一遍英文、一遍拼音,他们写得可认真呢!”新学期里,李茂又有了新的打算——教学生们学会电脑中文输入法,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掌控能力;此外,组织中国留学生和孔子学院学生开办沙龙,让汉语的声音,在瑞典响起来。

  【焦点背景】

  海外媒体关注“汉语热”

  6月26日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制作了这样的封面:大大的3个汉字“学汉语”自上而下,屹立在那里。一个老外手握绳索,正在艰难地向上攀爬。中国经济崛起意味着世界多了一种除英语之外的、新的国际通用语言——汉语。奥斯丁·瑞姆兹在《时代》周刊的专题报道中说,正如掌握英语能够让人在20世纪占据优势一样,掌握汉语将能够使人在21世纪把握先机。在很多亚洲国家、欧洲国家和美国,汉语已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必须掌握的语言”。那些希望从中国经济崛起中分得一杯羹的人,应该考虑先从学习汉语开始。

  7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社论,批评部分英国大学要取消中文课程是“灾难性的决定”。该报最近还公布了一份针对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高管的调查,在世界商业领袖中,三分之一的人希望本国开展更多汉语教学,16%希望商学院课程包含中国的内容。海外汉语教师的缺口明显,他们的薪酬也大幅度上涨。

  【焦点关注】“中文托福”热汉语教材缺

  百万人考“中文托福”

  学汉语,到底有多热?不妨让数字说话。根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的数字,目前海外约有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截至2005年12月,为了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中国有关部门设立了国家级标准化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中文托福”),并已吸引了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万人次(含国内少数民族)考生前来一试身手。

  据负责该项考试的北京语言大学汉语水平考试中心主任孙德金透露,近年来,HSK的实际考试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稳步上升。2005年,有12万名外籍考生参加了考试。

  HSK海外考点遍布全球

  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越南、俄罗斯、英国、丹麦、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HSK的海外考点名单越拉越长,如今已遍布全球近40个国家和地区。据孙德金介绍,由于汉语人才紧缺,HSK已被考生们视作升学、就业的“敲门砖”,在HSK参考人数最多的韩国,HSK成绩得到了绝大部分大学和众多企业认可。

  学汉语的温度在升高,但汉语教材却有些告急。虽然有专家认为我国所有推广汉语的教学机构应使用统一教材,但李茂认为,编撰教材应根据不同语言和汉语之间的关系,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基础和年龄等。

  李茂告诉记者,在海外开设各类汉语学习班的通常为当地华侨、新移民和留学生,使用的教材多为早年由旅居美国的华侨编写的汉语学习读本。而这些读本有的编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的甚至更早,和当代中国社会风貌有“时差”。

  新教材收进“打的”等词

  “海外的汉语教学机构很需要一套精心编撰的优秀教材,更希望接受专家的师资培训!”李茂告诉记者,北欧斯德哥尔摩孔子学院使用的是复旦大学最新编写的一套4册汉语教材,不仅收纳了“打的”等近年来兴起的时髦说法,更配备了汉字练习册、语音资料等辅助“学习包”。

  短短一年间,这一教材已受到了包括当地汉语教学网络、多家中学及中文培训机构的欢迎。

  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上,出现了“学汉语”3个汉字图TP

  7月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近百位孔子学院院长和对外汉语教学专家来到山东曲阜,探访孔子故里图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