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当心助学金“劫贫济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3日18:00 光明网
陆志坚

  日前,中宁小分队志愿者寻访到几个贫困生家庭情况与申请资料上提供的情况不符,达不到受助标准。其中在石喇叭村一位龚姓学生家里,志愿者发现其院子后面有一个砖盖的车库,车库里停了一辆通用五菱和一辆摩托车,孩子的父亲是一名干了16年的村支书,而群众则称其是全村的“首富”。(7月30日人民网)

  资助贫困生,让家境贫困的孩子也能上得起学,这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的本意,也体

现了社会对贫困孩子的关怀。可现实中,这一良好的初衷却屡屡被“奸污”,去年,媒体便报道了海口某家境富有者以“特困”为由申请“西部开发助学工程”指标,引起了网友的一片指责,甚至有人称这是“助学金被劫贫济富”,“众多伪贫困生残忍地和寒门学子拼抢极其有限的慈善资源”。

  而如今,全村“首富”竟然也冒出了“贫困生”,让人不得不对这种“贫困生”的推荐机制产生质疑。据中宁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教育局是按照学校报上来的名单确定候选资助对象,一般来说学校里确定这个名单,是各班家里比较贫困的学生自己报名,然后班主任进行摸底,根据学生所住地方的情况来最后决定名单,但教育局还没有时间对名单上的学生情况进行核实。

  其实,问题的蹊跷就在这儿。贫困生是由各校自己摸底上报,这其中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暗箱操作现象,一方面助学金变为“奖学金”,平时学生成绩好且和教师关系融洽的往往成为“申助”对象,另一方面学生家长有门路、有权势的便在“申助”之列。如此,那些真正需要“申助”的贫困生却“望助兴叹”,从而出现“助学金劫贫济富”现象,违背了助学扶贫的本意。

  “首富”家庭的孩子与真正的“贫困生”拚抢慈善资源,表面看是职能部门没有严格把关所致,反映出了一种个体诚信问题。但笔者认为,它实质上却是社会“嫌贫爱富”思想的暴露,是对弱势群体一种观念上的歧视。同时,也反映出了权势在扶贫助学中的逐利特性。

  伪贫困生“申助”,损害了社会的公正、公平原则,并无形中加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程度,必须坚决予以制止。而这仅仅靠志愿者来一一查实,既不现实,也成本太高。因而,最重要的就是各职能部门必须明晰这种扶贫助学的助学要义,从而仔细审核、严格把关,确保有限的慈善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