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艺术家圆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5日04: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油画史上有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大师他就是沙耆。他被人们遗忘得太久了。现在,新编越剧《藜斋残梦》把这位“中国的梵高,世界的沙耆”的传奇人生介绍给观众,这是一个难题,也是有识之举。

  1937年,浙人沙耆由徐悲鸿介绍赴比利时国立皇家美术学院留学,曾与毕加索同在布鲁塞尔的油画联展中展出作品。他的画作《吹笛女》为比利时国皇太后伊丽莎白所收藏。

1946年因病回国。1952年,比利时的一个代表团访问中国,向周恩来总理谈起这位曾留学比国的中国画家,并高度评价了沙耆的艺术成就,周总理即向徐悲鸿查询,得知沙耆的生活处境不好,指示有关部门按月发给沙耆津贴。但是,这位杰出的画家在历经漂泊的艰辛、爱情的感伤、文化的痛苦之后,导致了他的生命的裂变、精神的分裂。沙耆在时而清醒、时而疯癫的状态下,给世人留下了大量作品被誉为“出土文物”,引起了画坛的震动。

  沙耆是不幸的,但又是有幸的,他在被埋没了半个世纪之后,终于被发掘出来了。1982年5月18日,由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分会共同主办的“沙耆画展”在杭州举行。1985年后,他又重新拿起画笔,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和静物画,风格别致,色彩绚丽,用笔豪放,这些作品引起了海内外收藏家的关注。他于今年2月以92岁高龄在上海去世。和梵高不同的是,沙耆在历尽坎坷之后,终于在活着的时候看到了自己作品的价值。

  现在,《藜斋残梦》更圆了沙耆的梦。宁波鄞州越剧团和上海越剧院一团合作,毅然把一位天才画家的生命史和心灵史搬上了越剧舞台,这是一个很有益、很艰难的尝试。“东钱湖畔,老樟树前。一缕秋风浮云散,一段往事怎如烟?说也肠断,唱也泪涟。夕照沙村孤灯远,月落藜斋残梦偏……”这出戏又是一出崭新的音画越剧,表现的是现代画家的事业和心灵,山村风俗、异国情趣、诗情画意,纷纷入戏。《藜斋残梦》似梦又非梦,画家沙耆的家国情怀、艺术追求、内心矛盾、自我搏斗,得到了比较深入的表现。初次担当执导的伊天夫不辱使命,一显身手,不同凡响,承继了袁雪芬等老一辈艺术家接受话剧、电影艺术帮助的传统,大胆创新,把现代戏剧的导演、表演、灯光、舞台美术、音乐嫁接到越剧中,使越剧的写实性与写意性呈现出一种和谐的结合。这出戏令新老越剧观众眼界大开:一个虚无的“心魔”——沙耆的“第二自我”潜意识,在关键时刻伴随着沙耆登场,表现他激烈的思想斗争,使观众领略到了新编越剧的时代色彩。

  故事情节是动人的,由赵志刚和赵海英两位著名演员联袂演出,更使这出戏充满了艺术魅力。赵志刚和沙耆不同的是,他有幸生活在这样可以鼓励创造、允许施展才华的时代。在三年内,他主演了《家》、《第一次亲密接触》、《赵氏孤儿》等6台新戏,在艺术上作了许多不同的探索。沙耆的梦圆了,赵志刚又一次艺术探索的梦也圆了。

戴 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