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除了读经,弘扬传统文化还能做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09:30 解放日报

  问:近年来,一些地方出现了“读经热”。最近,还有个别年轻人穿汉服举行了“七夕”鹊桥会的仪式。很想知道,除了读经之外,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答:我认为,关键是要有文化自觉。即使读经,也应抱着文化自觉的心态去读。

  “文化自觉”这个名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97年提出来的,但文化自觉的实践早已有

之。从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等四位先生发表《中国文化与世界》的长篇宣言以来,学术界这些年来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诸多讨论,对传统文化研究的巨大成就,都可以说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新环境而进行的文化自觉的努力。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其起源、历史、特质和发展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发展新文化的自主地位。文化自觉是一个文化反思、文化创新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身文化传统、理解其他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和谐相处,各抒所长,取长补短,共同建立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形成一套与各种文化都能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

  文化自觉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传统文化有其客观性,但对传统的认定、诠释则具有主观性。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各有不同,都自认为孔墨真传。当年韩非子已感叹,不能使孔墨复生,谁能定其是非。近代以来,每一次批孔浪潮之后,都有一次读经浪潮作为补充。“五四”运动以后,有上世纪30年代的读经运动,连当年批孔大将章太炎都被卷进去了。现在又掀起了新一波的读经浪潮。这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是很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时期,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看法,例如,当今学术界对儒学的看法,就见仁见智。

  传统是一江活水,不同时代有益有损。前人曾经向传统中添加了许多新鲜的营养,使其保持盎然的生机。盛唐吸纳西域文化,两宋援佛补儒,晚明会通西学,均属此类。我们也曾经明智地废弃了传统中一些不良成分,比如,三纲、缠足之类。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传统也有许多流失,甚至是严重的流失。比如,在先秦诸子中,作为显学之一的墨家,比较注重科学技术,里面有很多讨论科学技术的内容,到《淮南子》时代还有留存,但独尊儒术以后,这一传统就逐渐流失了。再比如,前人在道德教化方面有很多非常有效的做法,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家训、格言、联语、俗语、尺牍、遗规方面,使得道德教化从小抓起,无处不在,入耳入心,沦肌浃髓,非常值得总结。我们已经注意到《三字经》、《弟子规》等童蒙读物的价值,但是,还有不少东西值得进一步总结、研究。比如,明人刘宗周编的《人谱》,清人陈宏谋编的《五种遗规》,教人知耻明荣、知耻重于明荣,都很有价值。再比如,三纲的统治地位确立以后,先秦儒家“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双向关系,变成了臣对君尽忠的单向关系,臣批评君的传统就逐渐流失了。

  文化自觉需要适当的环境和心境。鸦片战争以后的一百多年中,迫于外来的压力,即使是中国一流的知识分子,也无法从容地面对外来文化,无法理智地面对自己的传统,这给今天的知识分子留下了广阔的努力空间。现在,中国正在和平发展,国际国内环境都相对宽松和优越,这正是文化自觉的难得机遇。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我们需要梳理、研究传统,需要吸收外来文化,需要在文化反思、文化创新方面作出许多极其艰苦的努力。这些才是弘扬传统文化的真正意义所在。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熊月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