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大学,不应拒绝培养作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10:49 南方网
  红网 于立生

  北大教授孙东东日前在就“80后是‘阳光的一代’还是‘迷失的一代’”议题接受采访时称:“曾经有一位少年小写手找到我,问能不能保送上北大中文系。我说如果你要当作家就不要上北大,北大是培养语言文字工作者的。”(据8月6日《北京青年报》)

  这其实是种偏见,形成既久,也颇有“群众基础”。记得几年前,回应“韩寒能否

破格上大学”时,复旦当时的中文系主任陈尚君也曾宣称:大学是培养学者的,不是培养作家的。

  大学的核心功能,之一,在学术研究,之二,则在人才培养。

  而无论是培养学术人才也好,培养实用性语言文字工作者如编辑、记者、教师也罢,大学教育,始终都不过是“师傅领进门”。而个人成就,还得“修行在个人”,靠自身努力。所以,大学教育,与个人成就,并无必然联系。而这与作家的养成,本质上,也别无二致,尽管后者,更有赖于才情、生活阅历,而非大学教育。

  但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大学既“大”,理应“兼容并包”、“有教无类”;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对于“准作家们”的成长,文化素质的提高,总不无裨益。——尤其是在大学教育已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的今天。

  记得当年臧克家先生破格录取青岛大学时,闻一多先生所看中的,只是其三句新诗,——是文学才能,而非语言文字学方面学养。胡适先生延聘沈从文为中国公学讲师时,所看重的,同样也是其文学才能。要知道,沈从文不过小学毕业,当时并无任何学术造诣可言;也正源于此,后来任教西南联大时,屡屡受到著名学者、楚辞专家刘文典先生的非议。但是,长期的大学中学术氛围的熏陶,对于其日后治学,写出《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那样的学术经典,却不无积极作用。

  近些年来,社会上兴起一股余秋雨热,最近又兴起一股易中天热。一些学者,学养之外,又具才情,姑且名之“学者作家化”吧。《文化苦旅》、《品三国》等书的风行全国,无论是对国人文化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于学术的普及,都不无裨益。

  而如果高招录取的“保送”、“特招”政策,不复重理轻文,而对具文学特长者增以包容,且不说有益当事人素质的提高,也极其可能,以“作家学者化”,殊途同归,令日后多出几个余秋雨,多出几个易中天。(编辑:丁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