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从不对称走向对称是解决虚假就业率的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17:35 南方网
  国际在线 朱四倍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说,将建立就业率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的监督。对就业率作假者将对其教学评估一票否决。(见《北京晨报》8月4日)

  从1999年开始,教育部对其直属院校都要通过权威媒介向社会公布毕业生就业率,现在,高等院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已成了一个敏感的社会话题,就业率“注水”更把就业率

带来的负面效应发挥到了社会难以容忍的程度。

  我们知道,虽然就业率只是对高校的一个单项评价,但就业率反映了高校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是市场机制作用于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指标。提高就业率不仅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更是重要的社会问题。有专家一语中的:高校就业率是公众、尤其是考生和考生家长最关注的信息之一,但长期以来,各高校就业信息很少对公众公布,甚至讳莫如深,担心公布会影响招生。教育部公布就业率的本意是好的,是为让各校大学生教育和培养有利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所设专业更接近社会的需求。可是有些学校为了摆脱这个压力,没有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和途径来千方百计提高就业率,或者是办法不多,措施不力等,甚至还有少数学校在就业率上造假,使之成为一种虚报成绩的手段。

  就业率失真,除了相关配套机制没有跟上外,比如就业统一口径、取消不合理的政策限制、鼓励政策等,没有充分考虑到扩招情形下,目前的就业市场能不能有效配置并接纳这么多毕业生,在无法解决这个难题的时候,有关部门就用就业率这种行政手段来解决市场问题,在各种利益驱使下,必然会出现虚假就业率。因此,目前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确实存在不少问题,信息不对称理论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未必能带来最好的效率。也就是说,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人们在趋利的投机心理作用下,交易双方都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不对称来为其谋取最大利益,目前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是典型的信息不对称,这些就业率都是通过报刊、网络媒介加以披露的,这种人为的负面影响使得就业信息的分布更加不均衡,就业渠道本来就不畅通的更是雪上加霜。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的严重程度,阻碍了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基本经济功能的发挥,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负担,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难以解决,导致大学毕业生无形就业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交易成本加大,并大大降低了市场效率,制约了无形就业市场的发展,对毕业生的就业产生了破坏性的作用,大学生这一特殊劳动力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单位得不到最高回报,影响了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

  目前这种以就业率的方式来考核一个高校的教育质量,并且把它同招生挂钩,本来这样的规定是为防止高校的盲目扩张,但一些高校却利用提高就业率办法,增加学校扩招的砝码,达到增加经济收入,或是其他一些目的。但就业率是一个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有序发展、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重要课题。如此以来,对就业率作假者将对其教学评估一票否决就具有了鲜明的导向意义,而要消除虚假就业率,关键在于做到信息对称。(编辑:张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