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将“官意”转化成“民意”的恶作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7日20:00 光明网
陈名重

  写下这个标题之后,总觉得有些不妥,但根据内容不这样写又不行,故勉强为之。因为人民政府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工作的,“官意”来之于“民意”,“官意”代表“民意”,从根本上说两者是一致的。从这一点出发,将“官意”转化为“民意”,把党和政府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历来就是最强有力的领导工作方法,似乎怎么说也与“恶作剧”沾不上边,但事实却有意想不到的例外,这里就有一个最典型的事件。

  据新华网8月2日报道,2003年8月黄河发大水,陕西省位居渭河流域的华阴市的11个行政村3474户、1.379万受特大洪灾席卷的农民无家可归。洪水退后,当地政府迅即提出以整体搬迁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灾民再次遭受洪灾的隐患,并向国务院请求支持。当地政府的这一举措,无疑是代表了广大灾民的最大利益和最真实的民意,故得到中央的迅即批准,并拨付5906万元迁建应急补助资金,平均每户1.7万元。国务院明文规定该项资金“不得滞留、侵占和挪用”。这是何等的好啊!真正的雪中送炭,干旱之中的及时雨。

  可是送炭人却没有将炭送到雪中的人,及时雨却没有降到干旱的村庄。时至今日,3年过去了,只有51户实现了搬迁,国务院5906万元的灾民“迁建应急补助资金”99%仍躺在省市两级财政账本上,3474户灾民仍住在渭河一发大水就会被洪涝之灾淹没的低洼故居里。与此相衬映的是,与此同时,华阴市未按规定批准由地方财政投资近1600万元建设的市委、市人大的超标准的新办公大楼却迅速竣工使用,这一巨额建设资金恰与该市掌控的这笔救灾资金雷同,使灾民不得不怀疑起这笔建设资金就是用的救灾资金。

  更有甚者,当地政府2004年却上报灾民“表示不愿意搬迁”的民意信息,华阴市政府也一直强调“不能违背群众意愿搞强制搬迁”,并坚持“不迁不补”的原则,自然巨额救灾资金沉睡3年也就有了足够的理由。

  2003年洪灾后受灾农民都表示愿意搬迁。但2004年,市里对3474户受灾农民搬迁意愿进行调查,其中愿意搬迁的仅有699户。2006年3月,市里再次调查时,愿意搬迁的减少为139户了。政府为灾民做好事实事,从低洼淹没区由政府资助巨额资金搬迁到永远不受洪水威胁的“安全岛”居住,受益于子孙后代,这样天大的好事,灾民却不领情不愿意搬迁,这于情于理都不通啊!3474户灾民从“都愿意搬迁”到只有139户“愿意搬迁”,这中间的巨大变故,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有一个将“官意”变为“民意”的转化过程和移花接木的嫁接艺术。

  透过新闻报道,我们可以清醒的看到,3年前,当地市政府在水灾之后向国务院的紧急请求支援的报告,只不过是“跑部钱进”的由头,醉翁之意不在救灾而在要钱,钱要到手,既要想办法不让这笔钱用之于救灾,又要逼灾民自愿不搬迁,只好在搬迁的具体事情上设置障碍,一是迟迟不作搬迁的具体规划,二是将国家巨额拨款救灾资金的事紧紧捂着,长期不让灾民知道,三是最后把搬迁的地点定在比淹没区的故居地更为低洼、水灾之中最先淹没的地带,使灾民感到搬迁了还不如不搬迁,必多此一举?有了这三条,任你多高的智商,在政府的问卷调查中也会逼着选择“不愿搬迁”这一条了,岂有它哉!于是政府的“官意”就这样移花接木地转化成了“民意”。这种为官者愚弄百姓的恶作剧,的确是妙不可言的。

  但是民心不可欺,当灾民们知道这一切真相之后,怀疑了,愤怒了,上访了。3年前,华阴市一位领导向灾民发出了“水退后每一片瓦政府都会补偿”的承诺,至今只是一种永远兑不现的梦幻。如果今年渭河再一次发大水,是否又要再一次向灾民信誓旦旦地发出这样的承诺?是否又要向国务院大书特书为了灾民的长远利益支持灾民搬迁资金的请求紧急报告?这一切的一切,对于笔者的我,除了问号还是问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