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破解工业的世纪命题——绵阳工业呈现多业兴盛百舸争流景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03:51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工业强市,工业兴市,工业富市”,科技城绵阳用20年时间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但工业对社会的持续推动需要不断创新与适应。绵阳工业不断调整结构,强化内涵,寻求工业发展可持续兴盛之路,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越走越快,成为科学发展观的坚定实践者和“工业强省”的中坚力量。

  2006年8月8日,国家发改委、辽宁省等地的来宾和四川省领导及市州的代表齐聚绵

阳,共同见证绵阳工业发展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天,绵阳贯彻“工业强省”战略的数个重大项目同时开工和签约。这些项目的最大特点是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增值潜力大、拉动力强、科技含量高、能耗少,具有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广阔前景。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改变绵阳长期以来工业结构单一,城市命系一业的状况,在经历多年的工业探索后,绵阳新的工业布局开始成型,一条快速健康发展的工业发展之路展示在世人面前。

  绵阳兴于一业,也受制于一业,经历冰火两重天的绵阳人找到了绵阳加快发展的“七寸”

  工业兴,绵阳兴。今年1至6月,绵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9.32亿元,增长了26%,增速在全省六个主要工业城市中排名第二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94户,达到59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8.6亿元,同比增长28.3%。工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达到53.3%,拉动GDP增长7.3个百分点,全市实现GDP254.28亿元,同比增长13.6%。绵阳工业在经历五年低位徘徊后提速增效实现高开高走,呈现出多业兴盛百舸争流的可喜局面,而这一天,绵阳人已经等待了5年。

  20年的工业崛起推动绵阳成为西部二级城市中耀眼的明珠。在这20多年中,工业的发展一直成为绵阳发展的绝对推动力,工业的兴衰直接决定城市的命运。

  “时代造就英雄”,十九世纪后期,长虹成为绵阳的城市英雄。1998年,长虹产值占到了绵阳市属工业的80%,而纳税9.8亿元也占到了绵阳市本级财力的70%,绵阳日益把城市命运寄托在长虹的身上。命系长虹在彩电走红的年代,的确给绵阳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工业产值、GDP、财政收入在全省地市州中遥遥领先。有了钱,绵阳人开展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修建了临园干道、长虹干道,筑起了长达80里长的三江护城河堤,城市面貌大改观,长虹对绵阳来说,真可谓“一荣俱荣”。

  但是,中国的成语是辩证的,“一荣俱荣”后面还有个“一损俱损”。

  “损”的危机出现在2000年世纪之交,长虹在经历了15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低速战略调整期,近几年间,长虹向绵阳财政的贡献由最高年的9.8亿元下降到二、三亿元,下降60%以上。由于缺乏多个产业的强力支撑,绵阳经济也就跟着进入了长达5年的谷底震荡,工业产值、增加值、GDP、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的规模或增幅均被邻市的德阳超过而排在了全省的后面。重振绵阳雄风,实现第二次创业成为绵阳的世纪难题。

  绵阳是一座崇尚智慧的城市,低速的徘徊发展让绵阳人动开了脑筋,问题的症结在哪里?绵阳人开始认真的思索。2005年,一场以“学先进、找差距、破自满、争跨越”为内容的思想大讨论在绵州大地展开,绵阳人开始认真反思自己的成败得失。他们发现,绵阳工业太倚重于长虹这一棵参天大树,没有形成产业绿洲,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成为绵阳发展停滞的主因。

  九五期间,绵阳工业高速增长,到十五期末,绵阳的发展受到抑制,发展遭遇瓶颈。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客观分析绵阳工业发展时认为,绵阳工业上不去不能只说是长虹的原因,而是其他企业没有发展起来,工业结构不合理所致。

  在经济结构上,绵阳城乡二元化结构突出,城乡之间、市县之间差距过大。与成都、德阳县域工业发展迅速相比,绵阳的县域工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绵阳市区50万人口创造的产值超过了市区外450万人创造的产值,有人这样比喻,绵阳城区近似于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可走出绵阳城30里,就犹如到了“第三世界”。在产业结构上,电子工业一度占到绵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而其他产业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除此之外,绵阳叫得响的产品就是电视机,产品结构单一。这样,绵阳的经济便形成一个怪圈,绵阳经济依靠城区工业,工业产业依托电子产品,电子产品又依托电视机,绵阳的命运就这样维系在了长虹的身上。而就电视机而言,绵阳长期以来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电视机又更多地体现在装配产业上,赚取的是低廉的加工费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装配产业的利润在更多的进入者之间血淋淋的市场搏杀中几乎消于无形。

  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造成了绵阳工业的综合效益水平低,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差,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弱。2004年,四川全省工业增加值率接近35%,而绵阳不足27%,而作为绵阳支柱企业的长虹,工业增加值率最低的时候只有16%,而攀枝花市的增加值率达到了60%。工业增加值率低,直接决定了工业的净利润下滑。

  种种惊人数字呈现在绵阳人面前,调整结构,改变城市命运,实现绵阳工业的二次创业成为绵阳上下的共识,一场关系绵阳未来命运的工业调整大戏开始谋篇布局。

  科学发展,工业强省给绵阳工业带来新的契机,绵阳工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一系列的组合拳推动绵阳工业改变一枝独秀局面

  绵阳人找到了工业几年停滞不前的症结所在,如何找准突破口,改变绵阳单一的工业结构成为绵阳工业突围的关键。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认识到,绵阳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各部门的支持,坚定地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业强省”战略是绵阳实现再次腾飞的前提和保障。在充分认识、分析和总结绵阳在科技、产业、人才、城市带动作用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绵阳要决定选择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打造不一样的绵阳。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2006年,这一目标成为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对发展观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地方发展的成败。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信贷规模过大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控制投资过快增长、优化投资结构成为中央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继续严把信贷“闸门”,大力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严格规范招商引资活动等,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调控手段。绵阳市委、市政府领导清醒地认识到,中央宏观调控的目的是要实现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是要实现有效益、有质量、清洁环保的发展,调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绵阳主动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衡量绵阳的工业投资和项目,绵阳的工业从盘活存量入手,从理顺政府、银行、企业的关系入手,以效率推动绵阳的工业复兴。

  2006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战略,这给绵阳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而“工业强省”的核心就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强省”战略中,创新是工业强省的关键,优势特色产业是工业强省的支撑,实施重点项目是工业强省的突破口。而这些要求,恰恰是用科技浸润了20年的绵阳的特点和优势。“工业强省”战略,给绵阳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业强省”战略,在新一轮发展中尽快壮大绵阳工业经济,为全省工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成为绵阳上下众志成城的重要工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内涵发展成为绵阳工业发展的本质诉求。

  早在2005年,绵阳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建设科技城、发展县域经济、构建和谐绵阳”三大要务,提出了工业发展抓“两个拳头,四个层次”的战略思路,即一手抓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等创百亿企业的扩张,打造工业的“参天大树”;一手狠抓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工业“生态绿洲”,着力构建电子、冶金、建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食品、纺织六大产业集群。力争到2010年,打造百亿元企业4户以上、10亿元企业20户、亿元企业100户、规模企业1000户,把绵阳建成西部工业强市。绵阳出拳直接命中的是结构单一的软肋。

  绵阳发展的核心在产业,产业的核心在工业,而工业要通过项目来实现。在解决工业的发展思路后,绵阳上下在市委提出的“实干就是能力,落实就是水平”的号召中,用具体的项目构建绵阳新的工业结构。在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绵阳在项目的选择上极为“挑剔”,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被坚决抛弃,取而代之的是环保、节能、附加值高、对上下游产业拉动大的重点项目搭上快车。

  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创建服务型政府,绵阳全力为企业服务的理念贯穿到政府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因此而效率倍增

  “环境就是生产力”,对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来源于绵阳的生动实践。绵阳在明确自己的工业方向后,如何让企业落户,为企业创造什么样的环境成为绵阳工业能否实现绝地反击的关键。

  “把绵阳建设成为效率高、作风实、成本低、服务好的中国西部投融资环境最好城市之一!”绵阳市委、市政府的决心成为绵阳构建良好的政务环境、推动工业发展的号角,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绵阳各级政府的工作重心。绵阳继续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改善政务环境。绵阳清理审批事项,砍减行政审批事项135项,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出“一章对外”,实行节假日预约服务制度。绵阳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了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和外来投资者投诉中心,统一受理外来投资者的投诉。“抓工业、促产业、抓项目、促发展”催动绵阳工业奋进不止。

  今年6月,绵阳一家啤酒企业在青海遭遇市场困难,绵阳市政府在得知情况后,专门派出一名政府副秘书长赶赴西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企业深受感动。

  2005年,绵阳主要领导八次带队外出招商,这一年,绵阳市引进内资到位资金105亿元,增长40.7%,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60个,仅次于成都,居全省第二。今年上半年,绵阳引资项目669个,到位资金超过70亿元。绵阳种下梧桐树,迎来了国内外的金凤凰,世界五百强企业拉法基来了,五粮液集团来了,沈阳金杯七款整车制造来了,攀长钢50万吨棒材、1万吨钛材、九洲1000万台机顶盒、巴蜀电力60万千瓦燃煤机组、长虹新手机、POD平板显示器、CRT显像管项目等项目纷纷上马,催动着绵阳产业布局从量到质的巨大变化。

  为切实为企业服务,绵阳市级14位领导分别联系重点企业,问题不过夜。绵阳牵住生产要素配置的牛鼻子,在电、煤等生产要素领域充分配置资源,对优势企业保证生产条件的配备,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

  为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扶持,绵阳专门成立中小企业局,目标直指中小企业的培育,实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行政许可“绿色通道制度”,对中小企业办理事项实行专门申报、即来即办、专人负责、全程跟踪协调的办事制度。绵阳还实行书记、市长优化投资环境现场办公会议制度,专题解决涉及企业、投资者及其他重大问题。市政府在每家外来企业的大门口挂上了“绵阳市政府重点保护企业”的牌子,绵阳把温暖送到每一户企业。

  绵阳要建成中国西部投融资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这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绵阳对外的实实在在的承诺。“满怀忧患重工业,全心全意谋工业,聚精会神抓工业,鼓足干劲兴工业”已成为全市上下广泛的共识和每一位机关公务员的工作标准。

  企业无论大小,在这里都能找到自己的座标。重点企业开路,中小企业架桥,绵阳工业万马奔腾的局面开始形成。

  思路清晰,环境优良,绵阳为企业创造的绝佳创业环境使这里成为企业发展的沃土。绵阳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科学论证和分析,帮助企业规划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能耗低的大项目。在企业发展中,企业也努力回报绵阳,而其中作用最大的还是重点企业,重点企业带动绵阳工业整体突破,科技城迎来多业共荣的喜人场面。

  今年3月,全省“工业强省”现场工作会在绵阳召开,省委主要领导对绵阳工业“十一五”的良好开局给予了高度评价,也对绵阳寄予了更高的期望,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巴蜀电力等重点企业更是肩负了绵阳工业复兴的重任,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局面。

  在绵阳这场世纪工业的长途答辩中,长虹开始最先发力。在手机3G市场,长虹去年底在深圳开始生产手机,今年上半年已生产手机65万部,最新推出的薄大精声系列手机,融MP3、MP4、上网等功能于一体,具有良好的性价比和市场竞争力。根据长虹企业发展战略,长虹在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中国最大信息家电产业园,瞄准信息家电、移动电子等前沿领域。工业园规划用地3000亩,一期工程投资78亿元,建成后将实现工业产值300多亿元。

  与长虹遥相对应的是,攀长钢公司找到企业发展的快速通道。50万吨棒材生产线项目投产后将年新增销售收入24亿元;1万吨钛材项目投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35亿元。钛材作为重要的金属原料,我国长期大量依赖进口。钛材产品不仅成为攀长钢公司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而且随着产能的增长,将逐步改变世界钛材生产的格局,奠定中国钛加工业的国际地位。

  九洲集团,这个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新贵正在借助国家数字平移工程的契机迅速做大做强。未来三年,国内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的需求量将以79.5%的复合增长速度增长,总需求规模将超过6000万台。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和机卡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成熟,以及国内芯片设计、加工、测试等产业链的形成,为数字机顶盒产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九洲公司实施的年产1000万台数字机顶盒扩能改造项目也就正逢时节。

  新华集团年产10万辆整车项目已经开始建设,50万台发动机项目将为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提供彭湃动力,成为我国自主研发的轻型汽车发动机第一品牌。

  四户百亿目标企业的整体推进和拉动效应彻底改变了绵阳工业的形象。除了四户“参天大树”外,绵阳工业的“生态绿洲”也日益形成。美丰化工园,双汇工业园等工业项目正在改变绵阳一台电视机走天下的局面。2005年,绵阳规模以上企业形成百舸争流之势,工业总产值创下历史新高,达到430亿元,居全省第二位。61户亿元以上企业年产值加起来闯过百亿大关。5年前,绵阳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不足百户,到现在发展到近600户,由此形成的六大产业集群年产值近200亿元。

  在工业发展中,绵阳坚持的始终是内涵的发展之路。全力推进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绵阳企业共同的特征。在绵阳,已建成38户企业技术中心,拥有长虹、九洲、新华、东材四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今年将再建两户省级技术中心和5户市级技术中心,不断提高企业的研发实力。去年,绵阳市本级共安排8700余万元支持企业34个技改项目,引导技改投资44.8亿元;今年,市本级将再安排1亿元左右的资金,支持33个重大产业化和工业技改项目的实施,确保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带动技改投入资金总额达到55亿元以上。

  创新的投入带来了巨额的回报。继长虹公司成功研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芯一号”数字自动会聚芯片后,九洲公司于今年5月完成了第一块专用芯片“九洲之芯”的开发,替代了航管产品的进口芯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此外,“机床数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有毒铬渣的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开发”等5个行业平台技术项目和“新型环保技术”、“短程蒸馏技术”、“辐照技术”等15项关键共性技术项目正在研发和推广使用,这些技术将促进传统产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新兴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绵阳重视工业发展的环境效益和综合效益,在更为开放的绵阳,结构之变将为绵阳带来不可限量的辉煌前程

  “发展才是硬道理”,绵阳追求的是可持续、科学的发展,因此,绵阳的工业要求的是绿色GDP。作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绵阳时时刻刻寻找的是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平衡点。在工业发展中,绵阳更为看重一个企业所带来的综合效益和环境效益。

  “调整结构也是落实节能降耗,提高效益就是降低了能耗”,绵阳朴素的工业哲学使这里的工业发展呈现不一样的状况。对于新上项目,绵阳首先是把能耗及对环境的影响作为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在绵阳上的新项目中,绝大部分都是科技含量高、能耗低的项目,所有的项目都通过环境评估,能耗高、增值小、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被堵在了“金牛道”外。按照国家规定,绵阳2008年将关闭江电高耗能的4×5万千瓦发电机组,但绵阳却在这个时间之前,已经关闭了该发电机组,取而代之的是两台2×30万千瓦的新型燃煤机组。

  对环境的营造是要给绵阳的发展留下蓝天碧水。在未来的发展中,绵阳将坚持科技城的特色,发挥科技的优势,除继续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电子信息产业外,绵阳还将在生物、中医药产业、食品、汽车等领域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未来,以长虹、攀长钢、九洲、新华、江电为“第一集团军”,银河建化、美丰、双马、双汇、丰谷酒业、利尔化工等企业为“第二集团军”,以61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为“第三集团军”,其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第四集团军”的绵阳工业将形成整体优势。到2010年绵阳四大工业集团军工业总产值要闯过千亿大关。新的工业增长极将给绵阳新增至少20万个就业岗位,拉动相关产业及配套产业在200亿元以上。

  伴随多产业的形成,绵阳工业将由一个产业支撑演变为多个产业支撑,产品结构也由一花独秀变为百花齐放。绵阳在经历20年的单调阵痛后,多业竞争的结构之变将带给绵阳持久的繁荣与兴旺,绵阳未来,前景不可估量。

  何玉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