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科学发展天地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04:43 深圳特区报

  科学发展天地宽

  ——写在“效益深圳”发展模式成效初显之际

  8月4日上午,中共深圳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经济工作。在与会的市委常委和所有列席会议的各区、各部门负责人面前,摆放着一份不同寻常的报告。

  这份由市统计局提供的文件,向市委常委会报告了建立《“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的情况,并首次披露上半年深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按此指标体系进行核算的初步结果。

  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大幅上升,万元GDP综合能耗、万元GDP水耗、水污染程度同比呈不同程度下降;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等同比均实现增长……

  面对这份前所未有的“成绩单”——

  市委书记李鸿忠认为:“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模式已初见成效。”

  市长许宗衡评价:“效益深圳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当天下午,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正式发布了深圳首次核算“效益深圳”统计指标的消息,反响热烈——

  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消息指出,“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效益”为核心……是对现行统计报表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新华社在电讯稿中说,今年上半年,深圳用创新的统计指标体系审视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这些指标,印证出深圳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上真抓真变的决心和效果。

  南方日报报道认为,正式发布“效益深圳”统计指标体系,标志着深圳正式告别“惟GDP论”……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像这样系统可考的指标体系在全国尚属首创。

  还有媒体指出:近年来,深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尝试着用较小的资源能源代价、较少的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实现较快发展,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新的指标体系背后,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理念的跨越。专家评说:“在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的大背景下,深圳按照权威部门审定的指标体系核算出落实科学发展观‘成绩单’,显得尤为可贵。”“这些内涵丰富的数据,是深圳发展模式转变的强烈信号。假以时日,深圳完全能够在转变发展模式方面创造新鲜经验,在科学发展上为全国探索新路。”“效益深圳”发展模式,正精彩起步。

  深圳这艘经济巨轮,正在科学发展的航道上稳步前行。

  决策篇

  过去25年,深圳从计划经济的壁垒中“杀出了一条血路”,贡献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速度深圳”的发展模式;下一个25年,市委市政府下决心探索“效益深圳”新模式,为全国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新路

  深圳新使命

  走过25年辉煌,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下,深圳以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贡献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速度深圳”的发展模式:几乎是从零起步,用了18年GDP达到1000亿,再用5年达到2000亿,而突破3000亿仅用了2年。

  深圳速度及其蕴含的发展哲学,对全国影响深远。

  然而,长期的高速增长也使年轻的深圳付出了巨大代价。对这种状况最为经典的描述,是深圳人耳熟能详的“四个难以为继”:土地、空间有限,按照传统模式难以为继;能源、水资源难以为继;城市不堪人口重负,难以为继;环境容量严重透支,环境承载力难以为继。

  在深圳特区历经25年辉煌、取得世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后;在全国改革开放呈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深圳处在“标兵”与“追兵”前后包夹的情况下;在党中央总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后,面临“四个难以为继”发展瓶颈的深圳何去何从?

  市委市政府在思考,深圳人在思考:过去25年的深圳从计划经济的壁垒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下一个25年的深圳特区肩负何种使命?

  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对深圳寄予厚望。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多次要求广东和深圳要继续发挥“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要在制度创新方面走在前面,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温家宝总理多次亲临深圳视察,要求深圳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增长质量和水平方面创造经验,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率。

  总书记和总理的指示已经非常明确。市委市政府胸怀全局、运筹帷幄。

  2003年岁末,经历非典考验后的深圳,迎来了市委三届八次全会。这次全会上,时任市委书记的黄丽满和时任市长的李鸿忠,在发出建设国际化城市动员令的同时,语气坚定地告诫全市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时隔一年,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认真审视深圳的发展道路,对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了深刻阐述和总体部署,首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发展理念。

  共识,在全市干部群众中凝聚:深圳经济特区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新发展模式的历史使命,不仅要为全国贡献发展速度,贡献税收,更重要的是要贡献新的发展模式。

  2005年5月,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正式写进了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成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奋斗目标。“效益深圳”与“和谐深圳”一样,作为深圳今后发展的模式设计,上升为全体党代表的集体意志。而建设效益深圳,无疑成为应对“四个难以为继”瓶颈、创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利器”。

  在深圳特区走过25年时,深圳为自己的下一个25年设定了奋斗方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向全国贡献“效益深圳”的全新发展模式,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新路。

  “效益深圳”路线图

  “效益深圳”的内涵是什么?

  它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仅要处理好经济系统中速度、质量和结构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资源系统、社会系统的关系;不仅要扩大经济发展的正效应,更要最大限度地削减负效应,追求最大的净效应。

  怎么建设“效益深圳”?李鸿忠将其概括成“四个下降、四个提高”—

  “四个下降”,即在城市总体面积不扩大的条件下,实现单位产出占用土地的显著下降;不断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和水资源消耗,实现资源消耗的增长相对经济的增长显著下降;在人口总量略有下降的基础上,优化调整人口结构,使初级劳务工在劳动人口中的比例大大下降;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显著下降,并逐步重返生态状态。

  “四个提高”,即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教育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绿色GDP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无形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传统的粗放式发展,不考虑资源、生态的约束,要的就是一个结果,一个最大限度的经济增长。”有专家评价,深圳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四个下降”,在本质上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经济发展设置硬约束,是“戴着紧箍咒去西天取经”。实现这“四个提高”,就能在“四个下降”的硬约束下,求得科学发展观的解,在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中找到优化的结合点。

  如何实现“四个下降”、“四个提高”?

  市委市政府从“效益深圳”发展模式提出之初,就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把“效益深圳”具体化,强调把“效益深圳”的建设变成可考核的工作效果,分解落实到每个时间段、每个部门、每项工作中。

  经过精心酝酿,反复征求意见,去年8月,市委市政府正式出台了《深圳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社会调控指标体系》,41项考核指标,一串串数据,向人们描绘出一幅激动人心的效益深圳发展蓝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合一”,既讲效益又讲速度,“鱼”和“熊掌”兼而得之的决心和魄力,在一项项指标中尽得体现。

  建设效益深圳,需要正确的政绩观。

  除用上述41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考核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绩效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种场合反复强调,今后,各级领导干部要做到“三求”、“三不拼”:“三求”,就是求优、求健康、求可持续,即求经济结构的优化,求经济的健康发展,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不拼”,就是不拼一时的经济总量,不拼一时的发展速度,不拼一时的座次排名。

  建设效益深圳,要树立新的资源观。

  深圳自然资源极端匮乏,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积累的无形资源异常丰富。在建设效益深圳、转变发展模式过程中,必须减少对有形资源的消耗利用,善用无形资源,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制度、投资环境、改革创新、地缘优势、人力资源、管理、文化等的利用上去。

  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深圳要把改革创新开放作为最大的资源,向改革创新开放要发展的资源、要发展的空间、要发展的动力。

  舍与得的辩证法

  2005年,深圳转变发展模式第一年。

  当年初,市委市政府在部署全年经济工作时,没有像以往那样强调要有多少投资、出口、消费和GDP的增长,而是提出首先要争取万元GDP建设用地、万元GDP能耗和水耗等等指标的下降。

  “效益深圳”模式不是口头上讲讲,而是成为指导工作的指挥棒。这让各区、各部门负责人感到不同寻常。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当时在市委全会上提醒大家:落实新的发展模式,抓经济工作的目标任务要随之转变,工作思路和措施也要转变。

  强调效益,会不会影响速度,发展速度降下来怎么办?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搞上去了,会不会影响经济发展?针对一些干部群众思想上的疑虑,李鸿忠在去年中的一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实现向效益深圳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变,一定要做到“三个舍得”——

  要舍得投入。建设效益深圳,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随之改变,产业投入的重点也不同了。我们一定要舍得投入,敢于把改革开放25年积累的财政实力,大胆投入到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上去,舍得用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舍得时间。推动发展模式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年半载就立竿见影,需要充分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用足够的时间来实践、来印证、来检验。只要看准了,我们就要沉得住气,要有耐力,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要舍得声誉。现在我们调整了发展思路,不再攀比经济规模和总量了,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这样就很可能会觉得深圳“辉煌不再了”,声誉“不如以往”了。对此,我们要为转变发展模式表现出大无畏的勇气,敢于承受外界的压力,承受暂时的误解。历届市委、市政府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必须承受住考验,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以深圳的前途为重。

  “三个舍得”掷地有声,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决策层谋划深圳新跨越的大视野、大决心;体现了谋划长远、为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眼光;体现了“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务实态度、理性精神和从容气度。

  敢于舍得,才能获得。回望上世纪90年代,当时的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着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动“三来一补”转型、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果使得部分“三来一补”工业向周边地区迁移,也曾引起世人“深圳是否不行了”的惊呼。然而,10多年后的今天,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

  舍、得之间,尽显智慧——

  调整实现现代化时间表;凡是质量不高、负效应大的发展速度敢于往下压,能耗大、高污染的项目坚决不上;不再看重单纯的GDP排名,更加看重发展的效益指标;以效益来确定速度,才会有健康的速度,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经济规律的速度,哪怕是GDP增速相对低一些,也心稳神定,咬定青山不放松——

  市委市政府是这样要求的,也是这样做的。

  “效益深圳”协奏曲

  “充分发挥和调动领导班子集体的力量做工作,市委要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一方面谋全局、抓大事,集中精力驾驭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一方面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使各方面都能步调一致,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

  这是市委主要领导近年来反复强调的观点。正是在这种工作机制下,市几套领导班子相互配合,形成了建设“效益深圳”的强大合力。

  2004年2月,根据市委市政府的提议,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深圳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的调整方案,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从2005年推至2010年。指标调整的鲜明特点,就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全新发展思路。

  今年召开的市四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这份“十一五”规划,是深圳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深圳效益发展模式要求制定的首个五年规划,凝聚着各方智慧。两年多的编制时间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普通市民踊跃参与,前后提出3500多条意见和建议,其中80%得到采纳。

  围绕科学发展观,市政协组织委员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市政协主席李德成多次强调:“各级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各宗教团体的人士等要积极行动起来,紧紧围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现、实现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的战略目标,选择市委市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政协有条件做好的题目,形成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市纪委全会提出,要加强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等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和改革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全市党纪政纪法纪教育培训班,全市范围内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

  在市委班子成员有力领导下,我市组织、宣传等部门发挥各自作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深圳效益深圳提供组织保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落实篇

  目标再远大,先得积跬步;蓝图再宏伟,也得一笔一笔去绘就。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效益深圳”发展模式,深圳拿出的是真功夫、真本事、真行动

  发展方略既定,发展坐标清晰。深圳将自己务实进取、敢为天下先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推动发展模式转变,深圳新招迭出,拿出了真功夫、真本事、真行动。

  我们不妨去把握一下一年多来,全市干部群众团结一致,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转变发展模式、建设效益深圳那动人的脉搏。

  强化两个抓手

  加快自主创新、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已成为今天深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深圳要争当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的排头兵。我们当之无愧,不当有愧!”李鸿忠语音铿锵,发出了激越动员令。

  言出必行。

  自主创新成为深圳的代名词。上世纪90年代以来,深圳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4个90%”享誉全国。然而,深圳没有躺在成绩上固步自封,而是百尺竿头、更上层楼、锐意进取。今年初,市委、市政府发布2006年“1号文件”:《关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就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作出了精心部署。

  “1号文件”发布后,市政府凝聚各方智慧,集中推出了20个配套文件,形成了促进自主创新“1+n”的政策框架结构。有政策还要有服务,市主要领导多次专程前往自主创新企业调研,帮助它们排忧解难。切实可行的举措,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上半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9.4%,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增长点。专利申请13000多件,增长70.6%,深圳跃居全国第二大专利申请城市。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说:“如果其他城市都像深圳一样,创新型国家建设就大有希望。”

  循环经济率先破题。发展循环经济,深圳立法先行。3月16日,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全国首部发展循环经济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这部从7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条例,彰显的是深圳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心和魄力;

  发展循环经济,深圳思路清晰。5月23日,市委市政府正式公布《关于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定》和《深圳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近期实施方案(2006-2008)》,正式绘出了未来三年间循环经济发展的“路线图”;

  发展循环经济,深圳招招过硬。循环经济离不开能源资源的集约利用。以土地为例,面积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如果不有效控制,将不得不面对20年后无地可用的局面。6月22日,市政府召开建市以来首次土地管理工作会议,出台加强土地管理的“1+7”文件,实施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为子孙后代发展留下空间;

  发展循环经济,深圳目标坚定。今年4月23日、8月7日,市委市政府两度召开全市性的会议,就发展循环经济进行全面部署,提出要努力将深圳打造成为绿色循环之都……

  一座城市,如此大规模、大力度地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在全国还不多见。上半年,深圳万元GDP能耗、水耗等大幅下降,全市上下全面推进循环经济态势喜人,成效明显。“循环经济是一篇大文章,深圳开局良好,精彩值得期待!”有权威媒体这样评价。

  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不优化调整,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深圳将成为一句空话。一年多来,深圳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以“存量调整、增量优化”为原则,制造业强筋健骨:

  在去年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许宗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圳要从过去的“招商引资”转变到“招商选资”。一字之差,折射出发展理念的重大变化:一方面,面对“四个难以为继”,必须通过市场促进产业存量结构调整和优胜劣汰,为优势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对于那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深圳关上了大门;而另一方面,引进技术含量高、低能耗、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先进制造业,深圳不遗余力:一年多来,随着意法半导体龙岗封装测试线、世纪晶源化合物半导体、方正微电子锗硅芯片、中华映管TFT-LCD等一批产业高端项目的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种种举措,从战略层面增强了城市的经济筋骨。

  以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市场主体结构优化:

  民营经济是深圳希望所在、后劲所在、创新所在。“高看一眼、放胆支持、全力服务”——5月26日下午,在率20多个部门负责人花三天时间深入民营企业调研之后,许宗衡在市政府举行的座谈会上,以三句铿锵有力的话为民企鼓劲;不仅要关注,还要分忧。市有关部门广泛征求全市民企面临的困难和问题。5月31日,市政府办公厅将民企反映最集中的53个问题逐项分解到各个部门办理,并要求将处理情况书面上报;既要分忧,还要扶持。经过充分讨论修改,市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及相关配套文件,并即将全面推出。关注扶持带来民企“涨”声一片:今年1-6月,民企出口107亿美元,增长90.1%,首次超过国有企业;在全市对外投资中,民营和股份制企业所占的比重超过70%,打破了多年来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领域独大的局面。

  以促进高端服务业为突破,第三产业战略地位跃升:

  现代物流业:一年多来深圳全面推进大铲湾港区一期码头主体工程、铜鼓航道、盐田港区三期等各项工程,成立空港办等,“两港齐飞”战略带动了现代物流业持续较快发展;

  金融业:在年初便得到市政府“1号文件”的“垂青”。《关于加快深圳金融业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提出了建设金融强市、巩固和提高其金融中心地位的总体战略,加大了对金融业发展支持力度。积极推进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4月市政府在香港举办“深港金融合作恳谈会”……针对性举措一个接着一个。而金融业的表现也未让人失望:上半年,7家金融机构落户深圳,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5.2%,高出全市GDP增幅1.7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虽然是深圳“年龄”最小的支柱产业,但自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动员大会、出台一系列鼓励扶持措施以来,文化产业发展令人刮目相看。随着今年5月第二届文博会的成功举办,文化产业成为了上半年深圳产业舞台上名副其实的“主角”之一。

  优化制度环境

  改革创新,是深圳这座城市特殊的“基因”。

  落实科学发展观并非朝夕易事,效益深圳建设绝不是一蹴可就。只有放大传承这一特殊“基因”,从根本上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深圳才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轻装前行。

  改革如同一场战役,既然是战役,就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05年是深圳改革的准备年,看似按部就班,看似默默无闻,实则经过大量详细调查、周密策划、反复斟酌,为今年的改革奋力攻坚打下了基础。

  回顾一年多来,深圳的改革步骤有章有法:

  有决心:去年4月2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改革创新是深圳惟一的出路”。就在这次会上,被誉为改革“参谋部、作战部、突击队、督战队”的市体制改革办公室揭牌成立;去年11月,市委市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关于建立促进改革工作机制和加快体制创新的意见》;

  讲策略:针对那些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具有相对长期性的改革,李鸿忠提出了“半步策略”:立足现实,推行渐进式改革,积小胜为大胜;

  靠法制: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创新促进条例》,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和地区为改革立法,风险性改革如果出现失误可按规定宽容免责等开创性的举措,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关注。

  一年多来,深圳在行政、社会、经济管理等领域改革成绩斐然:

  审批制度改革:深圳行政审批制度今年继续向前推进,主要是实施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法定化和标准化。向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项目“开刀”,这在我国目前尚无先例。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为突破口,重大项目立项到开工的审批时限,年底将缩短到100个工作日内;

  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7月9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全面吹响了新一轮事业单位改革的号角,涉及518个市属事业单位。这场被各地媒体称之为“实质性突破”的改革,也将成为继国有企业改革之后,我市近年来推动的又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重要改革。

  此外,第三轮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劳动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去年25项、今年30项改革计划中,绝大部分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为转变发展模式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7月3日,市政府召开党组(扩大)会议对上半年的改革成绩作了盘点。“从现在开始对要推进的改革事项进行排序,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争取月月都有改革新内容、新动作。各级政府、各部门必须坚定信心、心无旁骛!”许宗衡的要求,体现出了市委、市政府的改革决心。

  直面难点热点

  敢向顽疾开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智慧与铁腕相结合,敢于碰硬,随着“净畅宁工程”、“梳理行动”、“查违”和城中村改造等重大行动,取得历史性突破,城市面貌显著改观。去年7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展开了清理整治无证无照非法经营行动,一年来,“清无”行动战果累累:全市21万多家无证无照非法经营户中,超过99%得到有效清理整治。一举破解了我市多年来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老大难”问题。

  敢向难点突破:人口密度高、规模大、结构不合理等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2005年,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人口管理“1+5”文件,响亮地提出人口管理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1+5”文件实施以来,深圳人口总量得到了有效控制。目前,有关部门正抓紧制定相关刚性管理具体措施,备受各方关注的《居住证办法》、《出租屋管理规定》两部规章已经修改成熟,即将进入决策程序。

  铁腕捍卫“铁线”:生态控制线是深圳的“绿色命脉”。但卫星遥感监测结果显示,仍然有人大胆触及“铁线”,实施违法建设行为。市主要领导接报后,当即要求依法严肃处理。许宗衡连夜主持召开紧急会议作出部署,强调要以铁的态度、铁的手段、铁的措施予以查处。经过各区、各部门的紧张行动,“生命线”得到了很好保护。

  敢向新处探索: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将布吉、龙华两街道办调整分设为6个街道办事处,开展社会管理职能综合改革试点,实现社会管理重心下移。

  ……

  走向成熟的城市,原先热火朝天的大工地必然将被环境优美的建成区所取代。对于一个致力于建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城市来说,夯实基层基础和实行“科学、严格、精细、长效”的管理是根本保障。年初,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今年确定为“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双年行动开展以来,收效显著。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去年8月,市政府全面清理临时机构,在这场政府的“瘦身”行动中,145个机构被撤销;10月,推出《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4月,推出了加强问责、提高行政执行力的“1+6”文件;7月,推出《市政府常务会议规则》、《市政府重大决策公示暂行办法》和《市政府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暂行办法》等系列举措,都是以提高行政执行力、建立现代政府为核心。

  抓落实,体现在工作的具体部署上。“一个重点”、“三个突破”、“四个上台阶”、“强力推进八项工作”,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的年内重点工作,“1348”的部署,不同于常见的政府工作报告风格,在起草修改过程中许宗衡不止一次强调:“‘1348’,不是为了做文章,而是为了明确目标、细化任务,使人民代表和全市人民能方便地对照报告,对政府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说到做到,7月26日,市政府首次对全体副市长进行了“1348”重点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考核副市长,让市民看到市政府建立责任政府动了真格!”一位网民在深圳新闻网留言道。

  树立为民理念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一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主要工作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连串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着重号”:积极落实国家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有关政策,率先在全国发布了贯彻落实国务院37号文的政策措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面推行了劳务工医疗保险制度;大力推动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和“四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难、就医贵,全面实施“一大一小”发展战略……

  许宗衡不止一次告诫各级政府、各部门负责人:“我们是人民的政府,就必须时刻把人民的冷暖安危放在心头,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工作,不管在哪个环节耽误,都要一查到底、坚决问责、毫不含糊!”

  跨越篇

  思想上真转、政策上真变、落实上真干。在转变发展模式、建设“效益深圳”的道路上,已精彩起步、成效初显的深圳,正迈着坚定步伐,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前行,信心百倍、足音铿锵

  深圳,一座历来备受关注、青睐的城市。她那年轻而又充满激情的发展脉动,总是容易成为焦点。

  当市委市政府发出建设效益深圳的激越动员令以来,海内外媒体倾情关注。以速度闻名于世而又不再陶醉于速度的深圳,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将创造怎样的奇迹?

  站在新的起点

  深圳始终在登山。

  我们用25年时间,从计划经济体制中冲出来,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沿着“速度深圳”的模式,攀爬到了一座山的顶峰。站在山之巅,却清晰地看到,远处还有另一座更高的山峰,在等着我们继续攀登。

  于是,我们收拾行囊,从“速度深圳”的山顶出发,义无反顾地向着那座“效益深圳”的更高山峰行进。这是一条更富挑战性的攀登之路。我们的前方,是科学发展的壮美风光、广阔天地;我们的身后,是一双双期待、期许的眼睛。

  没有辜负众多期待的目光。8月4日,深圳亮出首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深圳“成绩单”。上半年经济总量“海拔”节节高的背景下,GDP增长13.5%。

  这个13.5%,或许就是从一个山顶往下走几步,为蓄势冲向另一个更高山顶而做的准备。这个13.5%,诠释的更是“好”与“快”的辩证法:

  好,好在平稳。近10年来,深圳GDP一直在15%上下小幅波动,而依据近年来年末增幅比上半年高1.6个百分点的特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可以实现全年15%的目标。平稳,折射出的是这座城市经济的成熟度;好,好在质量。仅仅对比两个增速就能说明问题。上半年GDP增长13.5%,而财政收入同口径比上年同期增长22.57%,经济质量进一步提高显而易见;好,好在效益。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1.5%和8.86%,每平方公里产出比去年同期增长13.5%,高居全国第一。

  既要有效益的速度,又要有速度效益。

  快,快在支柱产业的快速发展上。上半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23.6%,现代物流、金融、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快,体现在内需增长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6%,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内需拉动GDP作用明显;快,体现在出口上,上半年出口增长38%,外向型经济生命力旺盛……

  深圳,成功迈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新长征的第一步。

  决心与信心

  落实科学发展观,没有坦途和捷径。深圳任重而又道远:产业是根,把“根留住”,才有城市的发展后劲。上个世纪拉美出现的产业空洞化,导致该地区经济长期百病缠身,一蹶不振,以致经济学家将上世纪80年代称为拉美“失去的十年”。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的深圳,该如何在平稳实现产业升级,避免产业空洞化?

  在欧美各国加息不断、国际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价格高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资本投向多元化等背景下,深圳又该如何谋求应对之策?

  此外出台了推动自主创新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系列政策法规,该如何进一步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配套改革、公共资源配置政策导向调整?如何使人口规模过大态势得到根本扭转?如何缩短公共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与国际化城市这一目标的距离?……道道难题摆在面前,需要思考、需要破解。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对此,市领导反复要求全市上下:“一定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变难点为亮点,化动力为压力,思想上要真转、政策上要真变,落实上要真干,坚定不移地进一步推动发展模式转变与创新!”

  怎样变压力为动力?8月4日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六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新的资源观、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抓好城市软环境建设。这“六个坚定不移”,就是一份坚定推动发展模式真转真变的“宣言书”。

  有决心和信心,还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走出去取他人之长。今年3月和6月,李鸿忠和许宗衡分别率领党政考察团,分赴大连、青岛、上海、杭州、天津、烟台、宁波等城市千里取经,取的就是先进城市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经”。

  有决心和信心,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努力。认真落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1+20”文件;制定循环经济有关配套支持政策;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从市委市政府对下半年各项工作的部署上,我们看到的是务实进取和坚韧不拔……

  站在新的起点,深圳决心不改、信心满怀。

  创新发展模式,深圳足音铿锵、奋力前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