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科普成果同样 体现“教授的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06:00 光明网
湖北襄樊七中 龚明俊

  谈到易中天现象或学者明星化现象,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认为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需要科普、传播,易中天在做的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华师大校长俞立中则认为,衡量一个教授的价值,不是靠他是否在

  公众眼中出名,而是在业界和学术上的贡献多少。

  两位对易教授的价值判断不完全矛盾,但对立处很明显。特别是俞先生“衡量一个教授的价值”一番评说,令易迷之笔者非常遗憾。如果教授价值的判断局限于“业界和学术上的贡献”,为社会做得再多也是白搭,无疑会伤害诸多专家学者的科普积极性。更为可惜的是,普通百姓难以享受到其成果,无法获得本可以得到的文化大餐。即使得到了其研究成果,那些专业术语和艰涩的分析也会吓跑绝大部分人。结局是什么呢?科学成果与普通大众无缘、无感情,学者只好躲到“业界和学术”圈子里,面向少数人,面向高层。

  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专家学者的贡献应当包括两部分:学术上的成果和成果的普及。重研究而轻推广,过分关注尖端的学术本身,不关心普及工作,无疑违背了科学的精神,缩小了科学的价值。科学研究不只是为研究而研究,为尖端而尖端,更要让大众共享,以提高大众科学素养,催生一批爱好者、准研究者。所以学术研究固然是专家学者们的正业,但科普同样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学者取得一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与带动成千上万的人热爱科学,孰轻孰重?笔者选择后者。

  央视的《百家讲坛》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反响,正是在专家学者的科普工作上开辟了一条新路,找到了合适的科普人才。这同时折射出科普工作长期处于低迷的局面,与科普算不得成果、体现不了“教授的价值”的观念有直接联系。俞先生之说并非个人之见,有相当的代表性。中国科学院院士甘子钊曾说:“宣传科学知识,推广科学知识,这是内地现在非常迫切需要做的工作。”现在已有教授为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却被认为没有体现“教授的价值”,显然不合时宜,不合实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