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薪火如炬写春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07:10 红网-湖南日报

  周怀立 付访华 李文峰 李剑波

  人们说,这是一座用“火”书写历史的城市———

  在这里,熊熊的火焰炼烧出五彩的瓷器,美丽的焰火装点着五彩的世界。

  在这里,千年相传的文明薪火如燃烧的火炬,书写着这座城市璀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作者题记提起湘东明珠醴陵市,有这样一个独特的经济现象,总会提起人们浓厚的兴趣:

  据史书记载,醴陵的“醴”本来是稻米酿酒的意思。而春秋战国时期,醴陵也的确酿出过成为贡酒的“乌程酒”。但有意思的是,醴陵并没有如古人希望的那样成为酒乡,而是成了陶瓷和花炮的故乡。

  醴陵并无多少可以凭借的自然资源,即使是陶瓷业大量需要的瓷土,也大多需要从广东清远、广西钟山、贵州贵阳等地购入。但令人吃惊的是,这表面的“先天不足”,并没有妨碍他们把陶瓷业做到年产值62亿元的庞大规模。

  醴陵到底凭什么?!不只一个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近日采访了醴陵市市委书记谢清纯和代市长冯建湘。出乎意料的是,这个看起来一言难尽的问题,却被他们一语破解:“答案就是,把文化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文化”。而在该市确定的三大发展战略中,“先进文化带动战略”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于是,我们便不难作出这样的选择:循着“文化”这条主线,去一一解读醴陵经济的发展脉络。

  文明之光耀湘东

  游瓷城醴陵,位于城西渌水西岸西山的仙山公园,不可不去。这里绿树成荫,小径幽深,古迹密布,是一处极易诱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在仙山公园可以俯视全城的高处,有一座1999年建成的仿古建筑,金黄的瓦甍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就是醴陵市为纪念花炮祖师李畋特意修建的“李畋先师殿”。

  相传唐朝初年,吴楚之间瘟疫流行。为解除民间疾苦,醴陵麻石人李畋首创用竹筒装填火药,引燃爆炸,以驱散瘟疫瘴气。据说李畋创造爆竹后,还专为唐太宗李世民“驱鬼祛邪”。这种爆竹,即为后世鞭炮的雏形。创造爆竹的李畋也因此被尊为花炮祖师,称李畋先师。时至今日,醴陵花炮产区还普遍设有“李畋先师会”。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李畋生日,花炮行业都会放假举行祭祀活动。

  正是从李畋开始,“爆竹声中辞旧岁”,以放鞭炮的形式操办婚丧喜庆、迎宾送客、祭祖祀神、除旧迎新等,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形式。

  作为瓷城的醴陵,同时也有着悠久的陶瓷历史。目前,在该市发现的陶瓷古遗址就有21处,其陶瓷生产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东汉。和整个中国陶瓷史一样,醴陵的陶瓷同样经历了从陶到瓷,从粗瓷到细瓷的历史。

  在醴陵陶瓷史上,“釉下五彩”是一个熔铸着醴陵陶瓷辉煌的字眼。今年正好是醴陵创造釉下五彩100年。100年前,设在醴陵的湖南瓷业学堂通过创制5种高火性釉下颜料,在传统青花妆饰的基础上,生产出了全世界首批釉下五彩瓷。釉下五彩瓷问世后,以其瓷质细腻、画工精美、五彩缤纷、清雅明快、无铅毒、永不褪色等特点,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醴陵釉下五彩瓷与国酒茅台一起同获国际金奖。“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醴陵瓷从此名扬天下,“天下名瓷出醴陵”的美誉不胫而走。

  历经千年沧桑,阅尽人间兴衰。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标志性产品———花炮和陶瓷,在醴陵这块土地上深深扎下了根。它们如同两棵健壮的千年古树,尽管抹不去岁月留痕,却仍然华荫盖地,高冠凌云,显示出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饱蘸釉彩写风流

  作为全国三大古“瓷都”之一,醴陵陶瓷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解放后生产工艺日益进步,产品质量得到业界公认。1974年,该市生产的内外装饰多种梅花图案的专用瓷———“毛瓷”,以其工艺精到举世瞩目,“毛瓷”从此声誉鹊起,成为收藏精品。之后,醴陵釉下彩瓷又多次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出访礼品走出国门,为瓷器故乡中国争得了美名。

  但辉煌的过去并没有成为醴陵人固步自封的借口。近年来,为了促进陶瓷业全面、健康的发展,醴陵市委、市政府大抓国有、集体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着力调整陶瓷产品结构,致力于构建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条,使整个产业向着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顺利迈进。2001年到2005年,全市陶瓷工业总产值由28.5亿元迅速增加到了62亿元,陶瓷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7%。目前,醴陵陶瓷占全省总量的94.7%,占全国陶瓷总量的14%,占世界日用陶瓷产量的9.6%,稳据全国第三位。

  醴陵陶瓷业的迅猛发展,也得益于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强大的创新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陶瓷产业吸取传统工艺精髓,糅合现代科技成果,在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水平和技术创新方面突飞猛进,尤其是在原料制备、成型、施釉、装饰、烧成等技术工艺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抢占陶瓷科技制高点,该市有80多家陶瓷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近年来,该市企业开发的骨玉瓷、象牙瓷、康玉瓷系列产品以及550千伏六氟化硫瓷套、环保型硅钙一次性餐饮具等,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其轻质陶瓷填料还被联合国授予“创新之星”殊荣,抗菌陶瓷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

  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一直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省政府决定将醴陵陶瓷产业确定为湖南省标志性产业。作为落实这一决策的重要举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应运而生,成为醴陵陶瓷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一个崭新平台。醴陵陶瓷科技工业园坐落在该市中心城区西北部,紧临320国道、上瑞高速公路以及浙赣复线铁路。科技工业园启动至今,已有17家企业入园,8家建成投产,总投资达4亿元,另有10余家企业明确了入园意向,正陆续签约入园。

  与此同时,“天然气入醴”工程、106国道拓宽改造工程、湘赣复线提速改造工程、醴潭高速公路、商检海关大楼等重点工程均已经或即将建成。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醴陵陶瓷产业乃至全市的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伴随着醴陵陶瓷业迅猛发展的铿锵脚步,一个又一个的醴陵陶瓷企业也不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1994年9月,醴陵嘉树乡瓷厂与马来西亚华联集团合资成立“湖南华联瓷业有限公司”。这个初次注册资本不过554万元的企业,在其总经理许君奇的带领下,经数年拼搏,迅速成长为一个业界巨人。2005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上缴国家税收4100万元,创外汇3600万美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4年、2005年,华联瓷业经济效益位居行业首位。2004年,华瓷当选“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陶瓷分会理事长单位”,2005年成为全省唯一被商务部认定的“中国出口名牌”企业,并被委托起草《中国出口日用陶瓷技术指南》。

  华联瓷业赖以起家的,是一种叫做炻瓷的产品。炻瓷以其瓷胎浑厚、花色独特、适应机械洗涤,在欧美颇受欢迎。为了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华瓷专门成立了一个拥有200多名研发人员的省级新产品研究所———湖南华联陶瓷研究所,专司研制开发“华联”牌色釉炻瓷系列产品之职。2005年,公司全年开发新器型4620种、新花面745种、新釉料和材质508种。目前,华瓷产品总量中始终保持30%以上的新产品份额,而每年新产品销售收入更是占总销售收入的55%以上。因为华瓷的卓越表现,醴陵也赢得了“炻瓷之乡”的美誉。

  华瓷化蛹成蝶的成长之路,无疑是醴陵市陶瓷业跨越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在醴陵市436家陶瓷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占112家。这些企业的陶瓷产品,涵盖了日用瓷、电瓷、工艺瓷、建筑瓷、特种工业瓷等五大系列,共4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世界五大洲150个国家和地区。

  焰火灿烂续华章

  “慧眼识英雄”,红拂与唐李靖将军夜奔的故事,恐怕国人都耳熟能详。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别具慧眼的女杰,就安寝在醴陵的西山。红拂墓至今保存完好,墓前“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有幸此埋香”的对联,也继续催生着人们无尽的遐想。

  “红拂有知应识我”。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干为人赏识。但对于既目光远大又求真务实的醴陵人来说,更重要的却是体现自己的才干。在这样的醴陵人中间,南桥镇清水村农民易显云是一个代表。

  没有人称易显云为英雄,在他身上也没有“慧眼识英雄”的传奇,但这位以发明“安全芳香环保火药”闻名的农民,这位可称作“现代李畋”的人,却以自己的一双慧眼,引发了火药技术上的一场革命。

  火药的发明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一硝二磺三木炭”的基本成分和易燃易爆的脾性却一直沿袭至今。传统火药的着火点低,在正常的花炮生产中,穿的鞋子上哪怕有一颗小小的石头,也有可能引起爆炸。据当地的花炮生产者说:“别说穿鞋子要穿布鞋,连手指甲都不能留。”

  难道就找不到一种既可安全生产又能正常燃放的火药?只有小学文化的易显云以唐吉珂德式的勇敢开始了“秘密”研究。从上世纪末开始,在5年的时间里,他把自己关在自家山头上一个小房间里,每天都是单调的配药、燃放,再配药,再燃放;在5年的时间里,他连皮鞋都舍不得买,却花去自己原来作花炮生意积蓄的200多万元钱,用掉实验材料几十吨。

  黑色火药延续千年的火暴脾气,终于被一个普通的醴陵农民驯服。

  易显云发明的安全火药,不论用铁锤子砸还是用烟头点都不会燃烧,却可正常燃放,燃放中还能够产生香味。有关专家表示,安全芳香火药的研制成功,是对烟花爆竹行业的重大贡献,是中国烟花爆竹史上的一次“安全大革命”,必将给该行业的发展壮大带来极大的推动。消息传出,省内外700多个厂家纷纷前来探讨合作问题,最后,一位投资商投资1亿元,请老易以技术入股,开始了安全火药的正规化生产。如今,安全芳香环保火药已被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推广到全国。

  到2005年,醴陵市花炮企业已发展到503家,年生产花炮998.5万箱,产品包括鞭炮、玩具烟花、大型烟花3大类、48个型别、3800多个品种。随着影响的不断扩大,醴陵花炮也迅速树起了自己的品牌。近年来,在昆明世博会、北京国庆5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等重大活动的焰火晚会上,均有醴陵烟花凌空吐艳、大放异彩的动人场面。

  文化塑造企业魂

  事实证明,醴陵整个经济的发展都得益于陶瓷、花炮两大产业的迅速发展。而这两大产业的迅速发展,又得益于醴陵市相关企业注重把文化和经济完美地予以结合。

  陶瓷和花炮,均为中华民族所独创。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它们的内涵早已超出了单纯物质产品的范畴,而被赋予了鲜明的中国文化属性。醴陵的发展,得益于醴陵人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换句话说,是得益于醴陵人把“文化”实实在在的做成了产业。但醴陵人的追求远远不止于此。现在,他们又瞄上更高的目标:全面地“把产业做成文化”。

  “把文化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文化”。这不只是一个辞藻上简单的循环,它所包涵的,其实就是醴陵传统产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对此,醴陵市委书记谢清纯有着他深刻的见解:

  “我们把文化做成了产业,这只是顺利地迈出了第一步。我们之所以把更高的目标定位在把产业做成文化上,这是因为,无论是一个产品、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地区,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实践证明,一个缺少文化的产品或者企业,是不可能长久地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我们醴陵的两大支柱产业陶瓷和花炮,本身就是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产品。过去,我们是依靠产品的文化内涵做大了两大产业。但是,我们不可能永远吃老本,只有给我们的产品、我们的企业注入更浓郁的文化含量,把产品、产业本身做成文化,才能使我们的企业和产品永远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因此,对我们来说,‘把产业做成文化’,不仅仅只是一句时髦的口号,更是一个关乎整个产业存亡的核心理念。”

  事实上,醴陵的陶瓷、花炮的标志性企业,也正是不断借用“文化”的手段化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的。

  醴陵群力瓷厂是一家建厂近50年的企业,其50年持续发展的秘密,就是千方百计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把产业做成文化。群力瓷厂在创烧“毛瓷”时,独创内外装饰釉下彩梅花图案的形制,并因此一举成名。借重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醴陵“红官窑”迅速走红,其产品先后进入中南海、钓鱼台、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首都军事博物馆和联合国大厦,成为英国女王宫廷用瓷等,并销往40多个国家。

  醴陵“红官窑”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凡是到过醴陵的客人,无一例外,都会选购几件自己喜欢的“红官窑”瓷器作为纪念和收藏。而对于现在的醴陵来说,“红官窑”与其说只是一种陶瓷产品,还不如确切地说已经化作一个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符号。

  “我们卖的不仅是陶瓷,而且还卖附加在产品上的文化与艺术”,“日用陶瓷艺术化、艺术陶瓷日用化”,“要像做时装一样做陶瓷”,这是华联瓷业喊出的响亮口号。

  炻瓷本来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瓷种,但醴陵人却借重文化的手段,将之做到了极致。为了彰显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他们根据炻瓷差异性和独特性的卖点,在对销售区域的文化背景、消费特点和生活习惯进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利用炻瓷的材质,综合利用色彩、图案、文字、印章等美学元素,结合时尚流行风格,大胆创意,推陈出新,制造出了文化特色鲜明的多样化、系列化、特色化的炻瓷产品,使之在欧美市场大受追捧。

  不断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使醴陵人已经习惯了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思维。在实践中,他们不仅善于从细节着手制造出文化含量很高的陶瓷、花炮产品,还善于高屋建瓴,宏观把握产品文化属性。比如,醴陵陶瓷业发展迅速,需要一个新的文化定位。醴陵人经过反复斟酌,将醴陵瓷定位于“新国瓷”,并围绕这一定位全面推动“品牌醴陵”工程。又如,随着醴陵花炮产业的快速扩张,醴陵人感觉到也需要给予其一个更高的文化定位。于是,他们通过总结花炮在中国文化中的特点,将花炮产业定位于“喜庆文化产业”,从而使花炮产业烙上了更鲜明的中国文化印记。

  “瓷城”明天更美好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陶瓷、花炮这两大传统产业如今已经成为醴陵经济的脊梁。2005年,两大产业创造产值100亿元,提供了全市48%的税收、32%的GDP,吸纳20万剩余劳动力就业。今年上半年,两大支柱产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其规模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4.27亿元和4.75亿元,同比增长64.83%和46.12%,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78.4%。

  在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的强力带动下,醴陵经济发展呈明显的加速度状态。5年来,全市GDP年均增幅达11.5%,经济总量比“九五”末翻了一番,达到109.8亿元,财政收入净增3亿元,达到6.1亿元。2005年,醴陵市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县市区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并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100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

  “促进跨越发展,构建和谐醴陵”。良好的发展态势,激发了醴陵人加快发展的雄心。根据规划,醴陵市“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要保持12.5%以上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其经济综合实力要跻身全省“三强”;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达到8亿美元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达到13亿元。与此同时,在这5年里,陶瓷销售收入也将由5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仅华瓷的出口创汇额度就要达1亿美元。届时,醴陵两大支柱产业的支撑力将更加强劲。

  “提升传统产业,壮大县域经济”。醴陵经济的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同样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经过研究后认为,醴陵市把文化做成产业,把产业做成文化的发展思路,很有代表性。目前,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正在紧张实施之中。在这一背景下面,相对于其他地区从无到有的招商引资,醴陵利用传统产业促进跨越发展的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认真总结推广。

  咬定青山不放松,薪火如炬写春秋。扎根中华民族的文化厚土,历经跨越千年的时代变迁,在103万醴陵人民的心目中,陶瓷和花炮,不仅深深凝聚着他们不了的文化情结,也高高托举着他们不灭的幸福渴求。

  现在,已经找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的醴陵人民,正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

  这未来一定如精美的陶瓷一样多姿多彩,这未来一定如灿烂的焰火一样光华夺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