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坚持多元发展 繁荣农村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8日14:56 红网

  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近年来,临澧县根据文化发展的生态多样性特征和人民群众的多样性文化需求,紧紧围绕“文化名县”建设目标,坚持多元化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切合本地实际的新农村文化发展路子,一些长期困扰农村文化发展的难题得到有效化解,农村文化日渐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有效激发和调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多元投入,加强阵地建设。

   和中部其他欠发达的农业县一样,临澧农村文化建设一度面临“钱从何来”的困窘。为摆脱困境,县委、县政府坚持市场化运作思路,打破单一的财政投资体制,积极引导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投资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全县共投资4000多万元,基本完成“五个一”文化阵地建设目标,农村文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一是财政保障。县委、县政府积极承担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投资保障机制。每年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经费支出,并确保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1%。2004年以来,从财政口先后投入资金2100多万元,新建了全省一流的县级博物馆、丁玲文化广场,改建了县文化馆、县图书馆,扩建了林伯渠纪念馆、丁玲大剧院。同时,各乡镇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合口镇、佘市镇分别投资100多万元和20多万元,建起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农民文化活动中心。二是市场运作。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融资3000多万元改造县电影院,启动了集文化娱乐、商贸家居于一体的金帝文化商业广场建设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全县文化娱乐的一个新亮点。采取土地出让的方式,吸纳民间资本在县城城郊建成集水上乐园、游泳场、垂钓园、宾馆、优质水果园、花木苗圃园为一体的和平公园。采取租赁、拍卖等形式,积极调整部分乡镇文化中心(站)的阵地结构,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起了一批大众化的文化阵地。三是部门扶持。把扶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部门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部门联乡包村,积极帮助、支持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县委组织部把远程教育阵地建设与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结合起来,使各村的现代远程教育活动室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重要阵地。县文化馆、县图书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送资金、送信息、送人才,帮助建起了8个农村剧场(院)、9个村级图书阅览室。四是社会参与。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社会办文化、企业办文化、民间办文化蔚然成风。全县文化建设吸纳以企业为主的社会资金300多万元,投资兴建龙凤文化宫、古渡源剧院等文化设施20多处。

  二、坚持多元兴办,满足多样需求

  力改过去单靠政府送文化、办活动的一元化文化工作模式,实行多轮驱动,多元兴办,多方互补,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送”与“种”互补。在大力开展送文化下乡的同时,积极实行文化对口帮扶,帮助培养农村文化骨干,帮助建立文化阵地,帮助提高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能力,把单纯的“送”文化转向既“送”又“种”,把“送文化下乡”变成“在乡下种文化”,促进农村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二是“公益性”与“经营性”互补。充分履行政府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责任,采取政府买单的形式,每年根据群众需要组织一批公益性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先后举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校园专场巡演、“情系三农”及“乡友情、心连心”巡演活动等公益演出活动近百场次。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积极鼓励和支持经营性文化活动的开展,以补充公益性文化活动在满足群众需求方面的不足。以县内演出团体为主,结合聘请外地高水平演出团体,每年演出100多场,通过收取小额费用,既满足了群众需求,又维持了自身的运转。三是“官办”与“民办”互补。坚持政策扶持、社会参与、民办公助的方针,大力鼓励支持农民自办文化,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通过近些年的探索发展,民办文化活动如火如荼。杉板乡彭家河村老年艺术团、陈二花鼓剧团、县老年艺术团等一大批文化演出团体相继成立,腰鼓队、扇子舞、太极拳、民族舞、舞狮队、舞龙队等文艺队伍相继组建。全县6个农村演出团体年演出378场(次),41支狮龙队年演出2120场(次),52支管乐队年演出5680场(次)。这些民办团体以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把触角伸到官办文化难以触及的地方,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表演农民自己的生活,深受基层农民群众欢迎。

  三、坚持多元培养,强化人才支撑

  文化人才青黄不接是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的主要障碍。临澧也不例外。近年来,我们坚持齐抓共管,多元培养,多元发展,逐步打破了农村文化发展的人才“瓶颈”。一是专业人才与乡土人才齐抓。一方面,狠抓文化部门岗位练兵和业务技能培训,有效地推动小说、诗歌、散文、美术、音乐、曲艺等文化创作队伍创作能力的上档升级,优秀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文艺创作质量不断提升。先后有2人获丁玲文学奖,全县年均在市以上发表展、演各类作品100余件,获市以上艺术成果奖60多件。另一方面,立足于繁荣民间艺术,发展传统文化,大力培养和扶持农村乡土文化人才,通过组织专家“把脉”、“问诊”,从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改造,先后培养了一批农民作家、画家、表演艺术家。全县列入文化部门民间艺人档案的人员现已达1500名。二是本土人才与引进人才并重。在充分培育、培养本土文化人才的同时,着力改革旧有人才管理与培养模式,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大力鼓励文化部门放宽选人视野,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限制,按需引进人才。近几年,全县共引进各类急需的文化专业人才20多名,有力地充实了县、乡、村三级文化工作队伍。陈二花鼓剧团与澧县荆河戏曲团联合,引进专业人才,曲艺创作与表演水平明显提高,观众群较以前增加了5倍以上。三是定向培养与激励成才并举。对优秀文艺苗子,安排优质师资悉心培养,并由政府出资或部分出资安排进修深造,在表演、创作中给予更多实践锻炼机会,促进尽快成长成熟。同时,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视文化工作、尊重文化人才的浓厚氛围,鼓励和扶持有志之士投身文化事业,通过自身不懈努力成为专业人才。在全县文化系统内大力推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机制,破格录用特别突出的优秀文艺人才,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工作者,放宽农村文化项目的准入限制,营造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多出人才,出优秀人才。

  四、坚持多元发展,打造文化品牌

  充分尊重文化发展的生态多样性规律,始终坚持“双百”、“两为”方针,坚持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旅游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多元文化共生共荣,良性互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文化名县”建设。一是高雅与大众兼容。农村文化的主体是“下里巴人”,但也不排斥“阳春白雪”。近年来,县文化部门每年都采取文艺演出、展览、体育竞技、歌咏比赛等形式,集中举办一次群众性文艺调演活动,每个乡镇每年都组织2次以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大众文化,吸引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参与。柏枝乡农民运动会,每年参与群众数百人,观众近万人。合口镇文化中心一年一品,2004年举办的“七一澧水流域首届歌手大赛”,吸引本地及周边县市近5000人参与。同时,针对部分农民的特殊文化需求,县里也先后开办了一些面向农村群众的绘画、古筝、钢琴等培训班,开展了书画大赛、器乐大赛等高雅文化活动。二是传统与现代并蓄。临澧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存较多。我们一方面组织专门人员,大力加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掘,保证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给传统文化赋予现代元素,使老艺添新技。临澧对鼓、九里渔鼓、狮灯、龙灯等一些濒危民间艺术项目,通过民间艺人的整理与推动,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传统文化的“名品”。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引进了“激情之夏”等具有轰动效应的明星演唱活动,让农民群众感受现代文化的氛围,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临澧的集合发展。三是主流与特色共存。在大力发展歌舞娱乐、音像影碟、文艺演出、书报刊经营、网吧连锁业、博物展览业等文化主体产业的同时,立足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综合开发,创作了《幸福万年长》、《傍晚的故事》等大批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举办了合口民间艺术节、官亭烟花节、杨板西瓜节等各类特色艺术节会,大力扶持发展了柏枝傲山茶社等墟场文化,成立了陈二花鼓戏艺术团、国风艺术团等民间艺术团体,形成了主流文化与特色文化同步发展的格局。

  五、坚持多元目标,拓展文化功能

  “文化化人”。先进文化促人进步,不良文化令人颓废。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临澧县委、县政府坚持既抓发展,又抓规范,使农村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道路稳步推进,促进了文化多元功能的实现。娱乐与教化并重。坚持每一场文化活动、每一个文化节目、每一个文化产品、每一位文化人在娱乐人,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同时,致力于引导、帮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移风易俗,形成科学、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让农民在娱乐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明是非,辨善恶,知荣辱,晓美丑。县艺术团创作的小品《傍晚的故事》、情景剧《母亲的呼唤》等作品寓教于乐,广大群众爱听爱看,在娱乐中受到教益。传播与培养并重。一方面,立足于文化的传播和引导作用,利用文化活动这一载体,向农民群众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现代文化信息、思想观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念,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另一方面,致力于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力开展文化知识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中坚骨干作用。近3年来,全县先后培养农村科技生产能手、市场营销大户、协会组织牵头人等农村致富带头人300多名,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系临澧县委副书记)

稿源:红网 作者:谭本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