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那些牵着小手的大手(热点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0:58 人民网-人民日报

  

看,那些牵着小手的大手(热点解读)
参加此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展品“基于电力线通信的未来智能家居系统”。

  本报记者 杨 健摄

看,那些牵着小手的大手(热点解读)
参赛选手正在聚精会神地布展。

  本报记者 杨 健摄“有些参赛项目的水平很高,做得也很完美,但这当中有多少是选手自己完成的,从表面看不好分辨。”

  在此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云南师大附中的高一女生方淋拿到两项大奖。手捧奖杯,方淋没回昆明,而是直接从澳门去了香港,要“去看看那里的四所大学”。与她同行的是她的父母。

  这种全家“赶考兼旅游”的情形,已经成为这次大赛的一道“风景”。在8月5日的大赛开幕式上,粗略计算一下,看台上的人数大约有2000,而内地选手家长模样的人差不多占到了1/4。

  大赛组委会常务副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委员会科普工作组召集人唐志坚对内地选手的表现非常赞赏:“8月3日早上开始,他们就一直在车上等着过海关。‘派比安’台风将他们困在车里一直到4日凌晨1点多,结果他们没睡几个小时就过来布展,真是好样的。”

  但也有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上海普陀区教育学院的叶佩玉老师在对比奥赛和创新大赛时说,“奥赛虽然严酷,但都是选手完全凭自己的力量一点一点考出来的。创新大赛就很难避免‘大手拉小手’的情况出现。”

  “青蒿鲨烯合酶RNA干涉基因对烟草的遗传转化”、“人脐带血来源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研究”、“灵芝多糖协同化疗药物抗肿瘤作用及其分子机理初探”、“家禽血清对人肝癌细胞SK—HEP—1的诱导凋亡作用及对其端粒酶活性的影响”……这些拗口的课题后面,是非常成人化的研究内容,许多选题光是实验材料就相当昂贵,而实验设备更是很难找到。

  “有些参赛项目的水平都很高,做得也很完美,但这当中有多少是选手自己完成的,从表面看不好分辨。”大赛评委冼伟光、方道曾等这样评价。

  记者在展厅里采访了20多名同学,大多数孩子都有比较良好的家庭背景,很多人至少有一个家长从事高层次的科技研究工作。方淋父亲说,他女儿有3位老师,“一名院士教她方法,一名云南大学教授教她思路,一名博士研究生跟她一起合作”。

  参赛成绩与高考加分挂钩,少数家长和教师想把这项意在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比赛变成一座新的“独木桥”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高考可以获得20分的加分。在一些省份,获奖的孩子实际上就获得了高校保送生测试的入场券。

  “我不觉得将大赛成绩与高考加分挂钩有什么不好。”方淋的父亲接受采访时有些激动,“人总是需要激励的,对吧?如果没有加分作为一种驱动,可能也有学生来参加大赛,得到锻炼,但效果肯定没有现在这么好。”

  “从2002年开始将大赛获奖与高考加分、保送挂钩,与高考制度的改革有关。”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牛灵江说,“我们本意是通过这种挂钩,更多地带动素质教育。现在看来,作用是有一些,但并没有大家认为得那么大。”

  牛灵江同时表示,不排除极少数家长和教师想把这项意在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比赛变成一座新的“独木桥”。对此,她说每年的比赛规则都在发生变化,都在不断完善。

  上海市吴淞中学的科技教师张治认为,对于这样一项大规模的赛事,还是应该看主流。“就像高考一样,它尽管不尽如人意,但整体而言还是公平的。”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矛盾,你一旦脱钩,参与者必将锐减,而你一旦挂钩,它也许就成了新的‘独木桥’。”中国科协调研宣传部研究发展处许向阳副处长这样抱怨。

  能在全国获奖的孩子不到参赛人数的万分之一;应当考虑如何让所有参加创新大赛的孩子都感到有所收获

  牛灵江介绍说,从基层学校到全国大赛,每年有约1500万名青少年参加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比赛活动,约占在校生总数的8%,而最后能在全国获奖的孩子不到参赛人数的万分之一。

  一名领队谈起落选学生时,充满了惋惜:“他们感到特别、特别难受。有些孩子甚至要给组委会写信,质问自己那么有创意的想法和设计为什么会名落孙山。我只有劝他们,获奖的名额就这么多,不管多委屈,我们只能接受现实。”

  并非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现实。早在今年3月,就有个别选手的家长跟相关工作人员联系,打听自己的孩子是否入围决赛,并表示打算亲自到北京去“运作”,花多少钱都愿意。

  “怎样才能让所有参加创新大赛的孩子都感到有收获?”叶佩玉老师说,在上海的一些学校,现在已经开始要求所有选手尤其是落选学生撰写分析报告,剖析自己的弱点和差距,讲清楚自己的收获。“这个报告写得好,照样可以得奖。”但上海的这种尝试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响应。

  链接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前身为创办于1982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创办于1991年的“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2002年,两个比赛整合为每年一届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成为目前我国面向在校中小学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最具示范性和导向性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之一。

  创新大赛的活动内容包括竞赛活动和展示活动两个系列。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和优秀科技教师评选。展示活动包括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和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展览。

本报记者 杨 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