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回乡的路有多远(人民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2:11 人民网-人民日报

  我的笔记本里夹着一张纸条,是去年在家乡母校中学参加座谈时收到的,至今读来仍然让我心中震颤。

  “您说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不要在农村干苦活,要走出农村。但我认为我们出生在家乡,是家乡的水土养育了我们,我想如果将来我们有了出息,应该不要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要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家乡本来就贫困,如果都走出农村,人才都走了出去,没有

人才肯在家乡干事业,那岂不是更加贫困了?您认为我的意见是不是合乎情理?”

  提问者不过是十四五岁的初中生,却感受到长期以来困扰农村发展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村孩子拼命读书,鱼跃龙门,之后却再也不回家乡。这使本来贫穷的农村缺少人才,发展乏力,变得更加贫瘠,以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直击要害却又不是用三言两语就能回答清楚的问题。人往高处走。靠知识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有理由走出黄土地,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生活。不回家乡并不一定意味着忘本。谁能说他们的苦苦打拼不是为了家国富强呢?

  农村青年通过上大学改变个体命运其实是改变家庭境遇、改变家乡命运进而报效国家和民族的前提。清代靠乞讨兴办义学的武训曾经对上义学的孩子们说:“你们念好了书,千万不要忘记穷人。”他们未敢忘记“穷人”,只是农村的落后状况让他们没有勇气再回农村:农村苦,农村穷,没有舒适的生活,没有用武之地。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形象地说明了回农村的路究竟有多远。

  令人欣慰的是,在一批又一批干部和学子那里,我们听到了回乡的脚步声。为了大山里的渴望,像徐本禹一样胸怀理想的志愿者奔赴西部支教;数不清的基层干部驻点包村,改变村容村貌;数千名村官大学生在田间地头开始他们走向社会人生的第一站;“村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让久旱的农村得到技术、知识的甘霖,充满了丰收的希望。新时代青年的奋斗和努力正在加速回乡的脚步,拉近城乡的距离。

  农村越穷越留不住人才,越没有人才农村越穷,冲破这样的怪圈,诚然要靠一部分有志青年执著坚韧,然而,统筹城乡发展,才是从根本上拉近城乡距离、缩短城乡差距的根本举措。城乡发展的大盘子向农村倾斜,是农村吸引更多青年回乡创业的良好氛围,更是干事创业的巨大动力。如今,工业反哺农业已有条件,城市带动农村正当其时,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剧变中的农村为报效家乡、回乡创业的青年提供了无数可能。

  山东邹平有个西王村,村企一体,企业兴旺,百姓富裕。十多年来考走的大学生几乎都回到家乡工作。在这里他们学有所用,大有作为。企业已经成了吸引人才的洼地,家乡又因了他们的建设变得更富更美。这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新农村建设正需要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局面。在这样的新农村中,我们看到,我们听到,青年回乡创业的脚步已经启动,回乡的路已经不再遥远。

刘成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