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征点燃激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2:53 大江网-江西日报

  

长征点燃激情
长征点燃激情
长征点燃激情
长征点燃激情
长征点燃激情
人们齐聚赣南,通过各种方式来追忆长征。图片由本报记者宗欢等提供

  刚送完

北京交通台1039汽车俱乐部“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踏上征程,又迎来康佳集团“新康佳,新长征”大型活动的开展……随着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的临近,红都瑞金掀起了一股“长征热”。据了解,今年1至7月,该市就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多家新闻媒体,举办重走长征路出发仪式近20批次,还有20多所高校前来开展“薪火长征路”
等社会实践活动。

  这股在瑞金持续升温的“长征热”是赣南18个县(市)中的代表,作为当年的中央苏区和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赣南这块红土地今年聚焦了海内外人们的目光。

  媒体助推“长征热”

  在所有的纪念活动中,以5月1日由央视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崔永元发起的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最为抢眼,活动在瑞金、长汀、宁化三地启动后,犹如一支火炬,将人们追寻“长征”的热情与勇气点燃。

  “重走长征路”是“长征热”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许多人先后以徒步、驾车、分段体验等方式,或个人或团体,加入其中。今年6月初,湖南长沙晚报特约记者刘向晖在瑞金开始了单骑走长征之路。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传媒硕士的他,暑期回国后听说报社要推出“一个人的长征”专栏,便迅速买来崭新的越野摩托车,自告奋勇参加这项活动,亲身感受和记录长征路上的新变化、新故事。他说,重走长征路,能更好地了解当年红军长征的壮举,更深刻地理解长征、认识长征、领悟长征精神。他表示,回校后要将自己的这段经历和国外的同学、朋友分享,让他们也了解中国这段伟大的历史。

  除了各种各样的“重走长征路”活动外,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艺术界人士、企事业单位也纷纷在赣南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长征,不朽的魂》、大型历史文献片《红都瑞金》、长篇连续剧《那时花开》等影视剧的拍摄,国家文化部《长征颂》大型采风创作,浙江卫视“新长征路上的浙江人”,上海文广新闻出版集团“放歌长征路”等活动都陆续在赣南开展,“长征”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频频在各种场合中出现。

  两代人的“长征情”

  长征是一部响彻寰宇的壮丽史诗,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追忆那段历史。今年初,兴国籍老红军刘国保沿着70年前自己走过的路,穿行18个省、200多个县,历时3个多月,以坚强的毅力再次走完了长征路,顺利回到沈阳。这位当年亲身经历过长征,并参加过四渡赤水、强渡湘江等重大战役的老红军,深情地回忆说,长征是他一辈子最珍贵的记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在红都瑞金,他见到了宋太针、刘家祁两位老红军,三位老人情不自禁拥抱在一起,追忆起当年艰难的岁月,热泪横流。

  而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重温长征历史是磨砺意志的绝好时机。洪云,一位老将军的后代,拥有自己的企业。他参加央视《我的长征》应征淘汰后,一直跟在队伍后面,自费参加长征。放着赚钱的生意不做,图的是什么?他说,放下工作,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让意志得到一次锤炼,这比什么都重要。此外,人们还在各种纪念活动中赋予长征新内容、新意义,先后在长征沿途的革命老区进行慈善义演、捐建希望小学、慰问老红军,以此弘扬长征精神,唤起爱心。

  许多党史专家认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遗产,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后人了解这段伟大的历史,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人们通过各种丰富的活动来纪念长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但不论哪种纪念方式,都必须用心灵去感受,用行动去丈量,切实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辛历程和博大情怀,不能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当作野外休闲旅游,活动的意义应该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种精神升华和灵魂净化的过程。

  赣南打好“长征牌”

  在一波接一波、形式各样的“长征热”中,赣南各县(市)做足了文章。于都县把“长征”作为一种优势资源保护开发,规划建设了长征广场、长征第一渡、长征宾馆等一批现代建筑群,还聘请专家对长征资源进行全面挖掘,将毛泽东故居、苏区中央后方保管处等革命旧居旧址,修葺一新。作为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瑞金,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出版了《瑞金党史大事记》,建立了红都党史网站,在网上开辟“长征论坛”,同时在沙洲坝红井至“二苏大”旧址前建起红色旅游风情一条街,在“长征第一山”——云石山,推出“长征体验游”;此外,10月中旬瑞金还将结合中华苏维埃纪念馆开馆仪式,与上海淞江区博物馆开展“长征”联展;11月上旬举办中国“江西(瑞金)红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

  追寻长征足迹,寻找历史脉络。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这样特殊的日子里,许许多多的人们将从“长征热”中收获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一热潮所产生的对人们永久的激励作用,将是难以估量的。

  梁海洋 本报记者梁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