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上演扎堆儿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3:5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潘志贤 通讯员 孙自豪

  暑假一开始,河南某重点大学新闻学专业的赵成川就感到一种莫名的焦虑,因为他面临着暑期社会实践。根据“过来人”的经验,暑期进一家报社或电台实习再恰当不过了。“但没个熟人儿,就甭想进去,人太多了,扎堆儿!”赵成川对此愤愤不平。

  其实,早在放假前,赵成川就主动和一家地市级报社取得联系。7月2日上午考试刚结束,他就带着事先准备好的推荐信、证件等奔赴报社。不料当头一棒,名额已满!

  原因是,该市另一所大学早放假一天,昨天一天就有近40名实习生“进驻”,各部门都已排满了人,连最不方便带实习生的负责党政新闻的记者手下也配了三四个。赵成川当即给在此实习过的学长打电话求助。还好,最终找到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女记者当实习老师。赵成川兴奋得要拉那位学长下馆子!

  据了解,赵成川所在的这所大学的新闻学专业2004级有学生40人左右,选择到电台、报社等新闻宣传部门实习的占一半以上,赵成川所在的社会新闻部办公室里就有2个同班同学。

  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其他地方也不乏其例。南召县一位辛夷开发公司的老总感叹道:“每到假期,我们这里就成了‘大学生实习基地’,送走了这拨儿来了那拨儿,忙都忙不过来。”

  “以前都是大三大四的来实习,现在大二甚至大一就来实习了。”赵成川所在的这家报社的一位新闻部副主任说,“10多年来我每年都带实习生,从没见过像今年这样爆满,他们太心急了!”

  “不心急能行吗?”赵成川说,“这也是学分呀!”据了解,他所在的这所大学设有专项学分,参加社会实践,上交正规的专业实践报告才可拿到该学分。赵成川说,还有一个诱因,是社会实践成绩直接与期末奖学金挂钩!“没有盖了章的实践报告,评优时一票否决。”一位大学辅导员这样说道。

  金融学专业的大三学生沈方说:“我倒不是在乎奖学金什么的才到证券研究所实习的,更多的是出于就业的压力。”他发现,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在应聘时比其他学生有底气得多,招聘方也非常青睐他们。但沈方也觉得,找一家好的实习单位比找工作轻松不了多少。

  其实,社会实践扎堆儿现象是与学校这支指挥棒分不开的。

  正在鹤壁农村做调查的小张本打算利用这个暑假参加一个计算机辅导班,但是还未放假学校就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暑期实践主题定好了。因为自己是学经济的,只好在自己所在的村子里搞点调查什么的。

  家在新乡的小任也有同感:“系里让根据学校规定的实践主题自由选报,防止跑题,一半以上的实践项目都与‘新农村’有关,我选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但具体怎么办我心里没谱儿。”

  同样是学经济的,付锦前就有一些不同。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感兴趣,在学校曾担任大学生盘鼓队队长。这次暑假社会实践他没有扎堆儿到“经济调查”中,而是准备和同学一起对中国民间盘鼓艺术发展现状及其产业化市场开发作一个研究。

  “现在社会实践的项目过于单一,大家参与的兴趣就没有了,难免死气沉沉应付公事。”付锦前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深入研究下去,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本报郑州8月8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