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独生子家庭是房价上涨罪魁祸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06:00 光明网
池墨

  据《经济观察报》8月6日刊载文章称,有专家指出,在欧美一些国家,年轻人一般毕业大概十年以后才买房子,购房主力是35岁以上的人。而我国买房的不但大多是25岁到30岁的年轻人,而且是一毕业就买房,买房就要买大房子。文章作者孙立平先生认为,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是支撑中国房市的重要因素。

  独生子女家庭结构,成为支撑中国房市的重要因素,这样的论调笔者还是头一次听

说。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文章说,在许多地方,实际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标准购房模式:继首付由一方或双方的父母来出,小两口承担按揭。有的小两口实际上连按揭也无法承担,必须靠一方或双方的父母亲帮助支付按揭款。这样,就有了我国社会中一种独特的购房模式:3个家庭,或6个劳动力在共同购买或供养1套房子。作者藉此认为,购房者的购买能力加大,导致居民收入房价比失调,而这种3个家庭支撑1套房子的模式,将会助推楼市,导致房价上涨,这种情况,只有在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中才会成为可能。

  将房价上涨因素归咎于独生子家庭结构,作者如果不是转移公众视线,就是在吹毛求疵。我认为,独生子家庭结构不应该是构成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虽然有调查显示,25至28岁的年轻人是北京购房的中坚力量,这只能说明,购房是青年人的需求,但因此把独生子家庭结构认为是支撑我国房价上涨的因素,就显得有点牵强。作者认为,独生子家庭购房,其购买力会扩大2到3倍,购买力提高,房子就卖得火,就会推动房价,作者无疑陷入了这样一个逻辑陷阱,居民购买力低,购房能力就会下降,从而可以遏制房价上涨。这种用购买力来遏制房价的逻辑,其实与富人购房论大同小异。穷民买不起房子,房子无人购买,房价就会下跌,可是,出现买不起房这种现象正常吗?又岂能寄希望于居民购买力不足来遏制房价?

  把独生子女家庭结构看作是支撑中国房市的重要因素,是思维出现了问题。楼市建设成为社会热点,可以看作是我国特定时期出现的正常现象。此前,我国房地产业出于雏形期,具有十分旺盛的市场需求潜力,现在,房地产业进入繁荣期,不过是这个潜力被开发出来而已。经过一段漫长的时期,我国房地产业就会进入稳定期,供给将会趋于稳定,需求也会趋于合理,供需关系的调整,最终将直接影响到房价的调整,房价最终会步入一个合理的轨道。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房地产业将会走上理性的发展轨道。到时,居民购房犹如到市场购物一样,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信息对等,购售双方地位平等,购房者有了选择余地,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房价回归是可以预见的。

  当前的房价上涨,里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正常的需求因素以外,还有物价因素、炒作因素,更有腐败因素。需求因素催生了房地产业,而其它诸多因素则导致房价成本呈虚高态势。在这场房价成本博弈中,开发商只是垫资者,最终还要消费者为这些成本埋单。当房地产开发成为一种产业,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支柱,里面还掺入了大量的行政因素。一些地方为了追求GDP的增长,采取行政的手段助推房地产业的兴盛,这也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君不见许多地方政府打出经营城市的口号,大肆搞强行拆迁?有的地方政府则以抬高地价的方式来推动房地产业的兴盛?强行拆迁的典型的例子当数湖南嘉禾县,而抬高地价的典型则非呼和浩特市莫属。2005年,在专业公司的帮助下,呼和浩特市通过“招拍挂”出让土地8000多亩,土地价格从2004年底的每亩30万元左右提升到50万元以上,最高达到300万元。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也从2004年的每平方米1590元陡然升到2005年的2400多元。4月份,该市商品住房价格同比涨幅达14.9%,位列70个大中城市之首!而市政府的土地净收益则超过4亿元。在GDP显著增长的同时,政府也从卖地中获益,可谓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而这种“呼和浩特模式”也是全国城市采取的“惯用和主导模式”,有了这么多因素,房价能不上涨吗?

  当然,购房需求也是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据此把独生子家庭结构看作是支撑我国房价上涨的重要因素,我想作者是大错特错了,是个伪问题,不堪一击。难道多子女家庭模式就可以导致房价下降?我们不妨这样假设,我国家庭都是多子女模式,那么,购房需求无疑会随着子女的增多而随之增加,当然,多子女家庭的出现,作者所说的“3个家庭支撑1套房子的模式”现象将会消失,但是,这只是购买支持力下降,并不意味着购房需求在下降,显然,这种多子女家庭模式并不能将房价拉下来,相反,由于需求的增加,更会加剧楼市的紧张局面,从而导致房价上涨。因此,独生子家庭结构支撑我国房价上涨这个论调并不能成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