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网民歪批地铁族37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1:46 信息时报

  

网民歪批地铁族37怪
网民歪批地铁族37怪
网友贴出地铁族不文明现象的照片和帖子。
网民歪批地铁族37怪
时报综合报道 手机偷拍靓女悬挂网络、情侣搂搂抱抱当众秀吻功……连日来,一篇酣畅淋漓而又诙谐幽默的《地铁公德之我见——地铁族37怪现象》的帖子在上海轨道交通论坛、新浪杂谈等社区广泛流传,发帖者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把“地铁族”司空见惯的37种现象归纳成条文贴上网,希望借此警醒网友们乘地铁时能对自己的不文明行为有所“反省”。

  归纳37条批评地铁歪风

  在2500多字的帖子中,发帖者“悠然”归纳出后到先进、先上后下、让座没门等不文明现象多达37种,涉及进站、候车、上车、乘车、下车、出站等细节,但是作者似乎并无“严辞批判”之意,而是用言简意赅但不乏生动活泼的现场描绘将有违公德的现象“串烧”起来。

  “悠然”说,他只是普通的“地铁族”之一,由于乘坐地铁已经成为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亲身经历过的种种场景让自己颇有感触。通过长时间细致观察,他所写就这篇“37种怪现象”显得格外真实而有说服力。“其实地铁里的不文明现象还有很多,希望大家补充,但愿市民都能坐到文明乘车。”“悠然”的话显得非常悠然。

  网友说乘客应人手一份

  其实,“悠然”的帖子最初发布于今年6月2日上午11时,起初未引起网友们注意,直到论坛版主将帖子置顶处理,才吸引注意,连续两个月网友跟帖不断。而且,不少轨道交通业内从业人员纷纷回帖表示响应和支持,部分热心网友还补充“自动扶梯‘左行右立’形同虚设”等不文明出行现象。

  同时,网友“文若馨”以自己亲历遭遇回帖:“最厌恶抢位子的人,中山公园我根本出不了车,里面已经没有位子,有些人还要往里冲……”而网友“es_blast13”则显然从帖子中受益匪浅——他在5号线的莘庄站看见过两次乘客吵架,就是因为有人不懂规矩在扶梯上挡路,结果别人没赶上车。“可话说回来,宣传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目前情况的原因之一,我以前也只知道走楼梯靠右而已。”

  还有不少网友提醒:在指出别人不文明行为的同时,应当看看自己那里还做得不够。“建议主管部门把它印出来,进地铁每人一份!”网友“akula”提议道。

  点中地铁文明创建软肋

  “悠然”的“公德见闻录”引起地铁运营方的兴趣。地铁运营公司负责人表示,里面涉及的37种现象虽然小有重复,但基本上对目前发生在轨道交通领域最常见的不文明行为“一网打尽”。

  而交通主管部门表示,被列举到的很多不文明行为不仅仅地铁特有,包括在公交、出租时常能看到它们的“影子”。“这些不文明行为中其实存在着大量可以进行处罚的违规行为,如强行扒开即将关闭的地铁车门、卖唱乞讨行为等,处罚起来有凭有据。”

  据了解,由于目前地铁方面最关注的是确保运能和运营安全,同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对情节和影响程度较轻的违反公德行为“网开一面”,但这其实更需要乘客自觉。“目前地铁广播和车厢内均有文明乘车的宣传信息,因此不太可能将这份‘网友见闻’作为公共信息向乘客发布。”业内人士表示。

  帖子肯定要精华+置顶

  “首先地铁文明一直是网友关注的话题,在内容没有触犯互联网管理条例,且不存在措辞不当的情况下,这就符合高质量帖子的条件。”从事市民信箱论坛管理维护工作的吴先生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作为论坛版主不会干涉网友发帖行为,但若通过自己的判断属于有相当关注度的帖子,会给予“置顶”或者“加精华”的“特殊奖励”。

  “从单纯灌水到揭露隐私,直到现在开始在网上关注公益性话题,显示网民的思想也随着互联网技术一起在不断成长,逐渐成熟起来。”吴先生表示。

  地铁乘客是文明互动体

  “乘客自发提倡文明乘车,主流媒体有必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市民巡访团顾问杨存义表示,提升上海交通出行文明是展现国际大都市形象的重要环节。“上海地铁其实是一个互动性很强的载体,地铁提供优质服务会得到乘客的相应支持,乘客用文明乘车作为回报则可降低地铁的管理成本,从而有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务。”

  其实,诸如此类的现象不仅仅是上海特有的不文明现象,在广州、北京等大都市,不文明的乘坐地铁怪现象或多或少仍然或者正在发生着,那么要如何避免呢?正如网友所说:很多时候,人们只顾自己舒服忘了周围人的感受,所谓的地铁族不文明行为其实都是“自私”的思想在作怪,一个文明的人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更要懂得社会生活中基本的礼仪,公共场合里每个人都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需要为他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心情。也许有时候我们会抱怨这些文明条约太严厉太细致,如果能够透过文明本身,清楚地看到其背后关系的是你我的安全、健康甚至生命,文明于我们才不再会是一种轻飘飘的形式,而是真正可以感受的重量;文明于这个社会,也不再是一种外在的束缚和制约,而是公德与和谐的起点。

  综合上海《青年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