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病不用拖 大病不再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5:24 新民晚报

  26万医药费自付4万多

  去远郊松江区了解“农民看病”问题,劈头盖脸遇到的一连串事情,让记者有点儿吃惊。

  第一个被访者是区卫生局负责合作医疗事务的干部,她用非常肯定的口气告知,在

松江全区15.23万农业人口中,社会医疗保障率目前已达到99.5%,“只有138人没有参加医保、儿保、镇保或合作医疗。原因主要是跨地区外出打工什么的,当然也有几年不生病的人实在不愿意参加的。”

  最典型的“三保险”故事要数刚刚结完账的俞姑娘。九亭镇上18岁的小俞是名高中生,突如其来的病毒性脑炎差点儿要了她的命。从村医生护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再由区医院紧急转诊到市级专科医院,俞姑娘死里逃生了,然而,总计26.19万元的医药费对于普通农户而言,又是一道晴天霹雳!所幸的是,依照各项保障条例,除市“少儿医保”结付11万元外,镇“合作医疗”报销3000元,区“大病统筹”报销6万元,区“大病互助基金”报销5万元,还有区“民政补助”给了5000元,几项相扣,他们自掏腰包就减到了4万多元。

  采访的当天,佘山镇新宅村浩浩荡荡几百人正在等候体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贴有统一标识的小面包车驮来了X光机、B超和心电图仪,来自二级医院的“首席医生”、主治医生以及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志愿者们忙碌了大半天,“全村凡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还有残疾人、五保户、低保户,一年一次,上门体检,全免费哦!”老人家们一脸喜色,好不乐意。

  村卫生室看病三免费

  小病不“拖”,大病不“扛”——这样一个而实在的概括,多多少少表达了松江农民对自己看病现状的认可程度。

  从40多年前每家每户出资几分钱在村里落实一名能涂药水打吊针的“赤脚医生”开始,到现在全区仅“合作医疗”和“大病互助基金”两项就每年筹资6000万元以上,“住院”+“大病住院”的最高报销封顶线为11万元,这里的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一种关怀。

  在加大政府投入、稳定筹资渠道、提高补偿比例的同时,松江区政府近年来连连推出率先之举,努力做好“确保农民看得起病”的大文章——

  ■2002年起,区财政每年出资200万元,为3万纯农户和4500个低保户的“合作医疗”埋单;

  ■2004年起,由残联、民政、慈善基金会等分头埋单,落实了全区1.1万余名残疾人、孤寡老人和低保者的“合作医疗”问题;

  ■2005年起,区政府又为浦南地区4个贫困镇的10万农户拨出500多万元专款,替他们每人每年150元的“合作医疗”个人出资部分补贴50元。

  全面设置“基本医疗”、“大病统筹”、“困难救助”3条保障线,扩大报销范围,提高生大病重病者的报销封顶线;建立自愿“大病互助基金”,仅去年就为近千人次成功实施“第二次补偿”。

  目前松江农民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看病,挂号、诊疗、出诊“三免费”,全区各村卫生室一年完成40余万人次门诊、出诊所产生的100多万元“减免费用”,由区财政给予补足。

  乡村医生有了盼头

  记者来到偏远的泖港镇范家村中心卫生室是中午时分,烈日当头。80岁的陈老太称“路近,不碍啥咯”,正伸出胳膊让医生量血压。血压计读数显示120/85,老太配了复方降压片2盒、丹参片2盒,付27.20元。她将发票小心翼翼地与一张绿色的“松江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卡”夹在一起——一人一张卡,每个镇有窗口,随时可以报销,老太太对看病的“规范”清清楚楚。

  “其实,像她这样不过来也行。慢性病人、老年病人或者肿瘤病人,我们每个月至少要上门看望一两次。”600多名上“册子”的必访病人,早上7点半到下午5点的日常门诊、吊针,还有半夜三更常常被腹泻、高烧病人从床上叫起来,这些工作,在村里干了二三十年的罗医生、王医生早已习以为常了。

  范家村中心卫生室有诊疗、配药、补液、健康教育等5个房间,3张病床,300来平方米,2名医生,另有每周骑着统一标识的电瓶车来回穿梭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团队”作后盾。松江全区118个行政村,村村有卫生室,配备大致如此。他们每年约承担全区所有医疗门诊量的四成,均次费用却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的三分之一。毫无疑问,村卫生室成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与全区400名乡村医生一道,罗医生、王医生也都已考取了执业上岗证,并且正在接受全科医生项目培训。“让我们更感安慰的是,现在总算生活有了一个‘保底数’。”两位医生并不讳言。泖港以农业为主,经济欠发达,与其他几个地处浦南的村镇一样,卫生室医生每月甚至只有四五百元的收入。松江区政府下决心“留住乡村医生”,从去年起用村、镇、区三级财政按比例补贴的方法,使全区乡村医生的最低年报酬从5000元提高到了1.2万元,今年承诺再增加10%。

  我们终于从松江区看到了一个日臻完善的、多重保障机制互助支撑的农村基本医疗网络。难怪去年一年,此地农民在村卫生室的就诊率,以同比12.73%的速度增长;此地发生“大病”1794人次、补偿费用高达780万元,也不能将“合作医疗”拖累成赤字。

  本报首席记者施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