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考察无收获是尴尬的“收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9日15:42 正义网

  “不去不知道,去了吓一跳,花了上百万,啥也没学着。”近日,东北某省会城市市郊的一个村党支部书记老徐,向记者唠起赴韩国考察学习“新村运动”的感受。(8月9新华网)

  笔者敬重这位说实话的村党支部书记,考察归来感叹无收获,本也算是一种收获,总比天花乱坠地乱学一气要好,但这是尴尬的“收获”。

  笔者相信,考察无收获不是个别现象,这位村党支部书记还想到当年“农业学大寨”,他也随着好几百万人到过虎头山参观,可学大寨学到的是平均记工分、不顾生态垦荒造田和田头地角的批斗会,真正学到大寨精神的并不多。一个国外,一个国内,一样的结果,不能不说这是取经的历史与现实“结合”、国内与国外“接轨”的尴尬,以至外国也知道咱们的喜好,拉起了欢迎条幅。

  这种尴尬源于盲目的“考察跟风病”,或叫“考察秀”。这病多少年都没有减轻,近年来越发重了。某些部门和官员喜欢取经,不问取经本身的价值,不问取经的成本与回报,只要别的地方有“经”就热衷于去取,就大力组织。经常在一些年终总结里看到组织考察之类的“政绩”,却难以见到考察之后取得了多少成效方面的真正政绩。当然也有“取经后成绩”,不过这些所谓的成绩其实是不取经一样会产生的,是拆东墙补西墙式的政绩。

  这种尴尬源于不问考察者的“取经能力”。政府部门常常喜欢搞平均主义,不认真审查考察人员的素质,有的就按照官衔、级别平均分配,看起来阵容庞大,其实是个观光队伍,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等常常被排斥在外,恰恰是这些人才会带回深度的考察成果,才能让考察名符其实。没有取经的眼睛当然发现不了经在哪里,出现“去了激动,看了感动,回来不动”的现象也不用奇怪。某些考察组织者和考察队伍正是看到这样的“规律”,打着考察之名去花纳税人的钱,老百姓当然就有意见。

  这种尴尬源于自信力的缺失。一方面,新农村考察看似“迈出国门”,而对于热衷者来说,是对符合我国国情的先进经验和身边典型的信任度降低。另一方面对本地情况缺乏研究,没有深入探讨本地优势资源和发展机遇,不完全了解自身需要而泛泛地考察别人,不生出尴尬的“无收获的收获”那才奇怪。

  考察无收获是尴尬的“收获”,有关部门和考察者在考察之前不妨多回答几个问题:是不是对本地、本国的情况有切实的了解?是不是让有能力的人参与了考察队伍?是不是白花纳税人钱的观光旅游?如果三者的答案都是“是”,别说上百万,上千万也值;如果任意一项选择“否”,就算几千几百块,也不值。从“农业学大寨”到学习外国的“新农村”,有很多方面值得总结。

作者: 闵镜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