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大难题凸显节能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2:36 光明网-光明日报

  

三大难题凸显节能困境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没有按预期步入下行轨道,却同比上升0.8%,高于同期10.9%的经济增长速度,实现年内单位GDP能耗下降4%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在经济高速运行的同时,有效转变增长方式,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成为摆在当前经济发展面前的紧迫问题。

  过热与抑制:调整为本

  难题之一:上半年,全国新开工项目达9.9万个,同比增加1.83万个,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22%。60多个行业中有36个行业投资增幅超过40%,部分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冲动依然强劲。随着电力供需矛盾趋于缓和,甚至出现局部有余,部分地方又在酝酿发展高耗能产业,面临着电力供给与高耗能产业“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恶性循环的风险。

  内蒙古、新疆、陕西等能源大省的工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在今年上半年快速增长,但整体上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模式,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以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代价。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已经出现明显的投资过热迹象,这也是上半年GDP增速比预期偏高的主要原因。过快的投资增长不但会导致产能过剩和金融风险的加剧;而且这种粗放型的低质量增长势必伴随着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由于资源的有限,也注定了这种增长是难以为继的。

  对此,国家决策部门相继打出一系列宏观调控“组合拳”:一季度调高贷款利率;4、5月份,针对8个产能过剩行业出台结构调整指导意见;5月后,八部委从信贷、土地两个闸门入手调控房地产市场;6、7月份,央行两次微调存款准备金;发改委正抓紧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以求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的强制性门槛,遏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

  如果说以上措施还带些应急意味的话,那么,调整和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无疑是解决节能问题的冶本之策。

  上半年,经济增长强劲的中部地区工业结构中,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耗能装备技术水平较低,是造成单位GDP能耗高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2005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刚过40%,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这一比重平均超过70%。据测算,如果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就会相应地降低1%,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的行业比重低。去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只有10.3%。按照目前的工业结构,如果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而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应地下降1%,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1.3%。因此,解决节能问题,首先要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无偿与有价:本末倒置

  难题之二: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全国每年要消耗20亿吨以上煤炭。然而,现在的煤炭价格机制,只反映煤炭的开采成本,资源和环境成本没有计算在内。大部分国有煤矿的矿业权是无偿获得的,资源补偿费费率低至1%,开采中对环境破坏后的治理和恢复费用也没有反映。这种价格机制导致煤矿开采时挑肥弃瘦“吃菜心”现象相当普遍,全国煤矿回采率只有30%左右,而世界先进水平为50%以上,大量宝贵资源被浪费。

  煤炭价格机制是当前扭曲的能源价格机制的一个缩影。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资源的廉价甚至无偿使用仍普遍存在。能源价格不能真实体现能源价值,使得市场规律无法调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企业和社会也就缺乏珍惜资源的压力,势必带来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客观上也鼓励了损害环境的生产和消费行为。

  没有建立一个有利于节约能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企业也就没了节能的内在动力。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指出,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供求关系和环境成本,能够有效抑制不合理消费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没有形成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产品、发展节能建筑的财税政策体系;也没有形成支持节能降耗的稳定投入机制。必须通过深入多方面的改革促进节能目标的实现。

  合理的能源价格机制必须“有紧有松”:一方面必须还原资源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有偿获取;强制高耗能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资源环境的恢复和生态补偿。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设立节能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重大节能技术改造等,并引导社会各方面加强对节能的资金投入;加大对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

  技术与市场:孰轻孰重

  难题之三: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节能灯生产国,2005年产量达到17.6亿只,占世界总产量的90%左右,但70%以上都出口了。如果把现有的普通白炽灯全部更换成节能灯,全国一年可节电600多亿度。

  北京松下照明光源公司主要生产包括节能灯在内的照明产品,年生产量2800万只,销售收入2亿元。近年来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其主要原因是产品成本高,市场占有率低。公司生产的节能灯价格为20元左右,面对充斥着大量5-6元的劣质节能灯市场,产品在价格上没有竞争力。

  依靠技术进步挖掘节能潜力,这在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节能技术转为现实生产力,使之真正走向市场,走进百姓生活。

  目前,节能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太低,大量劣质产品与优质价高产品并存,使得市场良莠不齐。国家缺乏生产节能产品的硬性规定,使得所谓节能产品标准实质上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上面讲到的那个公司,坚持产品标准要达到6000小时照明时间,而大多数厂家执行3000小时标准,导致产品成本相差很大,而按照节能要求生产的企业却没有相应的补偿。这样,不仅投资商出于利润的考虑,不愿冒风险来投资;不明就里的消费者也会放弃节能产品,选择表面质量相差不大,而价格更为低廉的普通产品。加之眼下节能概念满天飞,让人眼花缭乱,消费者也担心花了钱却不能保证节能效果。

  普及节能产品,政府责无旁贷。当市场不能甄别出节能产品的好与坏时,就需要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事实上,政府在节能产品标准制定、认证、推广等方面的基础性工作,往往比单纯的投入奖励更为迫切。节能市场既需要技术进步的强有力支持,也需要一个成本低,使用、推广便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节能产品“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链接

  国外节能经验

  美国:立法促节能

  美国的新能源法主要以减税等鼓励性立法措施,刺激企业家及家庭、个人更多的使用节能、洁能产品。该法规定,在未来10年内,美国政府将向全美能源企业提供146亿美元的减税政策,以鼓励石油、天然气、煤气和电力企业采取节能、洁能措施。在私人住宅等方面,能源法也拿出13亿美元的优惠,鼓励人们使用零污染的太阳能等。在个人消费方面,如私人住宅更新取暖、空调等家庭大型耗能设施,政府将提供税收减免优惠,甚至更换室内温度调控器、换窗户,维修室内制冷制热设备的泄漏等,也可获得全部开销10%的税收减免。规定购买太阳能设施30%的费用可以用来抵税。油电双动力车也是能源法鼓励人们购买的车种。人们购买这类车,不但能源法为车主提供免税优惠,新出台的高速公路法也为这类车提供优惠。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的法律法规就能源消耗和污染标准进行严格、详细的限制,任何企业如有违规行为,该企业和政府执法部门都将面临非常大的社会压力,如果一家企业被判处违反节能、洁能法规,处罚将非常严厉,要么倒闭垮台,要么常年承担清理污染责任而负担沉重。因此,他们都不敢轻易以身试法。

  日本:节约来自生活点滴

  日本的经验告诉人们:节能并非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难事,而是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智慧的积累和细心的留意。

  去年夏天,日本政府宣布开展“节能装”活动,要求政府公务员脱去呆板的西装领带,穿短裤衬衣上班,将办公大楼的空调温度设定在28摄氏度,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空调的运转,节约电力。

  日本企业是节能战场上的主力军,他们向社会提供了一大批节能产品。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丰田公司研制的“混合动力汽车”,采用电动和油动的混合发动机系统,大幅度降低了能耗,目前该项技术正在全世界推广。日本家电业节能效果也非常显著。现在,一台空调的能耗只相当于10年前同类产品的70%,一台冰箱的耗电量比十年前下降了40%-60%。日本规定所有家电在销售时必须注明节能效果,使消费者在选购时一目了然。

  日本节能法规定:有一定规模的、耗电量达到一定程度的工厂、商务楼、学校和民间设施均有义务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能源的使用量,向政府提交能源报告,每年都要将方案落实情况向主管部门汇报。如做不到,则被视为违规,将受到处罚。

  欧盟:替代能源不可小觑

  欧盟地处能源十分紧张的地区,最大限度稳定进口能源的同时,大力开发当地节约型替代能源成为欧盟今后一项重要的能源课题。

  风力发电在欧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荷兰是一个典范。荷兰的北部、西部均面临北海,西低东高,海风几乎灌满全境,这样的地形地势给风力发电创造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荷兰,由钢支柱支撑起来的现代风车随处可见。一台叶片长为35米,装机容量1.5兆瓦的风车,可以满足1250户居民的日常用电需要。目前,这样的风力发电设备已经遍及各个成员国,发电量已经占到全世界风力发电总量的近3/4,可供13%的欧盟各国居民家庭使用。

  近几年欧盟国家的垃圾发电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垃圾发电厂采用一种新型设备,使得垃圾发电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下降到了0.5%,并被再利用,所以最终有害气体的排放基本为零。由于垃圾的供应量非常巨大,因此垃圾发电这种废物再利用的前景十分光明。(杨媛媛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