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国学不是一个“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2:44 东方早报

  日前,近百名学者组建“乾元国学博客圈”,诸多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在博客上扎堆搞统一战线,这看上去不仅是振兴国学,还大有拯救世界的架势了。

  何谓国学?按照主办者博客圈给出的定义,广义而言乃“一国所有之学也”,最起码也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且不说“一国所有之学”是什么概念,仅从标准答案来看,范围就大得吓人,先秦诸子是国学、魏晋玄学是国学、隋唐佛学也

是国学,明清小说———四大名著、三侠五义等等,还是国学。这么一来,国学看上去就像是一家大超市,至于卖的是什么,倒在于其次了。问题是,无论去哪家超市,肉和蔬菜能一个价吗?我的意思是,传统文化里头既有绩优股也有垃圾股,捆绑销售并非弘扬国学的出路。

  再来看这百来号学者,有搞儒学研究的,也有拿考古铲的,听说还有研究历代名人命数的,如今却被博客“圈”在了一起。如此学者拉郎配,在圈里是“鸡同鸭讲”,对外恐怕也只有各说各话。这种情形,就像是拿手术刀的和拿菜刀的同台表演,怎么看怎么荒谬。也就是说,这个博客圈如果是一个学术交互平台的话,其中很多学者基本构不成对话关系,即便作为一个统一学术品牌,其宣传效果也颇值得怀疑。

  进而言之,学者并不一定要高高在上,独来独往,学术研究却注定是孤独的事业,于精深微妙之处,其中甘苦喜乐,惟有自知。所谓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近乎学者的最高境界。以此来看,有些国学研究者还是太浮躁了些,以至于抵受不住时尚的诱惑。而且搞学术更不能画地为牢,学术既是个体创造的结果,也是知识的联合体。国学一旦形成圈子化,也很可能走向学术的集体自杀。

  我并不怀疑国学———我更愿意称之为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我认为,近代以来国人在对待传统文化上,一直徘徊在自卑与自大的极端情绪之中,从未有过平等、宽容、开放的文化自信。

  西学渐入过程中,国学灭亡论载沉载浮,一直没有消停过。如果说其中体现的文化危机感还有一点价值的话,却也附着了一种文化自卑感、虚无感乃至幻灭感。此外,博客圈主办者提到,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到孔夫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姑且不论这句话的真实性,因为西方学者的一句赞辞而沾沾自喜,未免体现了某些国学家的文化自大心态。而无论是自卑、虚无、幻灭,还是骄虚的自大情绪,均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正常心态。

  “打倒孔家店”喊了近百年,孔子依然微笑着与我们相对;唐诗宋词元曲,红楼水浒三国,也一直是国人的精神盛宴。———国学并未衰亡,何来复兴之说?其真相就在于,近代以来我们关于传统文化的种种争论,一直无法摆脱文化冲突论窠臼。但是与其说中西文化处于截然对立的冲突之中,毋宁说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了这一点。在这样的情势下,无论是国学衰微说,还是文化冲突论,都应该尽早申请破产。只有从自卑、虚无、幻灭与自大的文化心态中走出来,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自信。

  说到底,博客的本质是自由与开放,学术交互的要件是平等与宽容,而所谓国学博客圈的一切特征,不仅与博客精神相背,也偏离了学术之道。———国学不是一个“圈”,学术更不能自我封闭。否则,真的要像王小波先生所说的那样:“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魏英杰 任大刚 刘景 单雪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