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措施欠周到 仍有不少遗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5:20 钱江晚报

  本报讯 昨天,省红十字会接到一家企业的捐款计划,该企业准备拿出300万元,资助我省1000名贫困生上大学,每个学生可一次性得到3000元的资助。

  这样的善举,在今年7月、8月间并不鲜见。因为,这段时间正是高校各批次的招生录取工作陆续结束之时,许多手拿高校录取通知书的贫困生正在为每年数千元的学费而愁眉不展。而一旦能够得到3000元或5000元的资助,至少可以让他们顺利起程,走进心神向往的

象牙塔。

  据了解,今年在浙江进行助学行动的企业有利群阳光、王老吉、吉利、携程等多家企业,估计受到资助的学生人数在200多人;与此同时,全省各地的慈善总会也都专门拨款为当地贫困生送去读大学的学费或生活费。

  但是,在企业参与捐助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出人意料的情况,使得捐助与受助人都觉得有点遗憾。

  山区孩子获资助难度大

  记者采访发现,许多通过媒体征集贫困生的捐助活动,并不能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山区的贫困孩子。

  今年,许多准备捐资助学的企业,都喜欢通过媒体来寻找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这样做既可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增加企业的社会知名度,的确是两全齐美的办法。

  但是,这样的征集方式其实也留有较大的盲点。比如,对于身处闭塞山区的家庭和孩子来说,他们有的没有订阅报纸,有的贫困家庭连广播都不太收听,根本就不可能及时获取这些资助信息,这就意味着一大批确有需要的农村孩子被挡在了活动之外。

  而与此相对的是,城市的贫困生有可能拿到双份或多份的资助。记者前几天就接到一个热心市民的电话,他说通过报社联系的一位贫困生,最近已经获得他人的资助,所以希望报社再给他提供别的需要帮助的学生的资料。

  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客观上讲,地处偏远地区的贫困生要获得资助的难度更大。

  商业化操作缺乏诚意

  由于社会各界都对公益事业给予高度关注,所以一些企业就偏好从这个角度来引起公众的好感。

  据一家广告公司负责人透露,从今年初开始,公司就陆续接到三四家规模较小的企业的宣传策划要求,他们都很希望以资助贫困生为宣传主题,开出的条件也很相似:“企业拿出数万元,通过媒体寻找几个贫困生,每人一次性捐助5000元。”

  由于这些企业的出发点主要在于宣传自身,所以他们对于资助学生的个人信息并不在意,甚至连了解一下贫困学生简单的家庭情况的时间都没有。

  这种缺乏诚意的商业化操作,似乎很难跟热心公益事业的初衷对应起来。最后,这样的设想往往也就很难付诸实施。

  假贫困生令人头痛

  昨天,记者打电话给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吉利教育资助计划浙江组执行长席德尧,他正在乡间奔走,就是为了核实每一个即将得到资助的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他和同事一共5人走遍了嘉兴、宁波、台州、丽水、金华等地,目前已经走访了近30个贫困家庭,估计还要用一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对今年要资助的贫困生的家访。

  为什么要如此劳师动众?席德尧说,他们不希望被那些假贫困生钻空子,他们要让有限的资助名额实实在在帮助有需要的人。

  记者发现,这也是许多真心支持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共同的担忧。从客观上讲,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信息收集、登记是比较繁烦的,因此有些时候就很难避免信息的失误;同时,家庭状况也会有动态的变化,因此要完全准确地掌握这些资料,是非常需要花费精力的。

  本报记者 沈伟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