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公车改革需要制度配套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6:00 光明网 |
乔太平 近年来,各地大胆探索以公车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迈出了较为可喜的一步。这里,就公车改革需要制度配套的问题说几句。 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其目的是为了规范干部消费行为、控制挥霍公款、降低行政成本、遏止腐败。以公车改革为例,有些地方作了一些尝试,不仅没有降低开支,反而造成了新的不公平,与改革的初衷相去甚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过程中相 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和不到位。比如说,公车改革后有几种情况很是值得研究:“一把手”的消费行为怎样规范。一般来讲,一个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拥有比普通干部和群众更多的特权。有些“一把手”惯于一个人说了算,一旦这部分人的专车被取消,其结果往往是用车补贴照拿不误,可车子还是要坐,至于坐车的费用自然有公款解决的办法。这些“一把手”的违规消费行为到底由谁来监督、怎样监督就成了问题,需要强有力的和可操作的配套制度作保证。 公务用车取消后影响了工作,责任如何追究。公车取消了,干部到上级部门联系工作、下基层调研没了代步工具,多数同志也能挤公交车;但有些同志就不能做到,工作则能拖就拖;当然还有极少数同志更不愿把进了自己腰包的用车补贴拿出来,尽量不出钱坐车办公事。这后二者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对此除了教育之外,亦要有过硬的配套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严格追究拿了用车补贴因不作为造成工作失误的干部。 怎样控制公车改革后上级单位找下级单位要车或报销车费。车改有的地方是上级单位改了下级单位没改,有的地方是机关改了所辖部门和单位没改,一方面下级服从(实为屈从)上级,另一方面基层干部不敢得罪上级干部,因此对上级单位及干部的用车照派、费用照报不误,到头来上级单位和干部的用车负担转嫁给了下级单位,而地方政府还要拿钱发车补,出现了用车开支“不降反增”的怪圈,同时还助长了不正之风,这同样需要制度进行配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