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的手抚平你的千年沧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7:19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白汗衫、灰短裤,脚上很随意地趿着一双拖鞋,他叫杨晓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知名文物专家。握手之间,才感觉出他的不平凡,这双手可以让埋藏千年的文物“起死回生”,可以让只有一两个碎片的三星堆面具重放异彩。仔细打量这双手,松弛的皮肤在手背刻出一条条或深或浅的沟壑,沟壑中似乎埋藏着千年沧桑,指头硬茧似乎在述说那金弋铁马。

  昨(9)日,说起文物修复、偷师学艺,娓娓道来的话语触动了老人的记忆闸门,青铜奔马、叮当神树一拥而来。

  修复大师之弹指神通

  原状:一匹青铜马,瘸腿、无头,全身是泥。

  现状:细看修复的马,马匹前左蹄轻轻踏地,右蹄高高扬起,后面两蹄则是轻微弯曲,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马,而且在动感中完全展现了俊马的优美线条和肌肉。

  妙到毫颠还原三星堆青铜神树

  杨晓邬的手掌颇厚,指间磨出了一层硬茧,他的技艺就如武林中的“弹指神通”。尽管我们不能打探修复的细节,我们可以享受他那超群的技艺,欣赏文物焕发的青春。

  >>残瘸无头动指化来奔马神

  记者(以下简称记):刚才进办公室看到你正在修复这匹青铜马,现在看来,这匹马已经很有神韵了,不知道你当时接手时,它是什么模样?

  杨晓邬(以下简称杨):这是去年在四川资阳出土的青铜马,这匹马高1.2米,长1.3米。当时它出土时,前腿也断了,后腿也瘸了,马头也已不见踪影,而且浑身是泥。上秤一称,足有200多斤,4个小伙子把它抬到办公室,清除身体里外的铁渣、泥土后,马儿顿时就轻盈多了。你看它现在多漂亮!

  记:看来这匹马在你心里的地位很不一般,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此吸引你?

  杨:以前绵阳、青白江地区都曾出土过青铜马,但这匹马更为出色。它不单单仅一匹马,身后还有一架马车,马车上站着一个驾车人。以前出土的汉代铜车、铜马多是单独出现,而这一次,却是铜马和马车包括驾车人一起现身,这不能不说是难得一见。你再细看这匹马,马匹前左蹄轻轻踏地,右蹄高高扬起,后面两蹄则是轻微弯曲,一眼就能看出,这是一匹奔跑中的马,而且在动感中完全展现了俊马的优美线条和肌肉。

  记:现在俊马没有马头,岂不是美中不足,你们会不会重新再造一个马头呢?

  杨:没有马头,俊马就少了精、气、神。我们会用相同材料再造一个马头,再施以颜色做旧,使其尽量还原本色。不过,我们必须要经过专家层层论证,一致确定马头应是什么造型、双目应是什么眼神才能动手进行修复。

  >>神树五裂

  妙手勾回千年艳

  记:今年是四川广汉三星

  堆遗址出土20周年。在这20

  年里,你一直致力于三星堆文物的修复。在这个过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哪件文物的修复呢?

  杨:让我想一想!三星堆出土的一号青铜神树吧,是我国首次出土商代大工业型青铜器之一,整株神树高3.5米,分为树干、树枝、枝座及神树挂件几部分。神树的树干当时在坑内断为3节,枝干残断为18节,树座也破残得四分五裂,神树上鸟、果实等散布于坑内。

  记:听起来,青铜神树当时“伤势”很严重。据我了解,这株青铜神树后来完成了修复,经过修复后的神树是不是让世人“惊艳”呢?

  杨:修复后的神树非常美丽,你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而惊叹。这株一号青铜神树由底座、树身和龙3部份组成。底座上就是树身,树干挺直向上,中间分有3层树枝,而每层树枝又分出3小枝,整株树共有9条树枝。另外,在树干底部嵌铸有一条龙,这条龙的身体呈波形弯曲,胸、腹、尾与树干紧紧相连,犹如一条龙沿树干蜿蜒而下。

  再往上看,9层树枝末端均站有1只小鸟,而小鸟尖尖的嘴边还有一个小孔,专门用来悬挂金树叶、果实、鱼等饰物,只要风儿轻轻一吹,这些饰物就会像风铃一样“叮当”作响。如果把这些挂件全部挂在青铜神树上,你会从“惊艳”到“惊羡”再到“惊叹”。

  记:你描述得非常美,我只是听着就已经非常心动了。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刚才所形容的一号青铜神树呢?

  杨:虽然一号青铜神树的修复工作已经完成。但每一件挂件应该悬挂在神树哪一个位置?古人的设计是不是别有深意?这些都还得经过考古专家层层论证后才能确定,目前这个课题还正在进行当中。只有等到课题结束,并且通过专家组论证,才能把这些漂亮的挂件悬挂在神树上。那时,大家就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一号青铜神树了。

  修复大师之心若磐石

  心理对抗:那是修复出土战国时期的一件青铜器,既高兴,又害怕。而我真正面对文物时,心里头还是七上八下地打鼓。不过,紧张归紧张,开始修复的时候,手却不会发抖的。

  我的作品要对得起古人世人后人

  第一次操刀,杨晓邬心里是战战兢兢,但下手却是镇定自若。虽然,修复工作的工资不高,杨晓邬也曾面对重金诱惑,但他心若磐石。

  >>上乘功夫诀窍是吃苦耐劳

  记:从事文物修复工作30余年,你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你能说一说,自己第一次单独“操刀”修复文物时的心情吗?

  杨:那是修复出土战国时期的一件青铜器,既高兴,又害怕。你想啊,不可能经常会有文物出土,碰到有出土文物,新人终于有机会可以试试身手,当然兴奋得很。而我不过才学了四五年时间,平时只是拿普通的青铜器练手,等到真正面对文物时,心里头还是七上八下地打鼓。不过,紧张归紧张,开始修复的时候,手却不会发抖的。

  记:你现在被公认为知名的文物修复专家,技艺可谓炉火纯青,要练成“上乘功夫”有什么诀窍?

  杨:呵呵。你这是谬赞我了。虽然大家都叫我专家,其实我这个专家文凭不高,念到初中就下乡当了8年知青。要说诀窍嘛,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文物修复—听起来不错。其实要干下这份工作,首先就得吃得苦、受得脏。出土文物上面都沾有味道刺鼻的尸水,而且在现场一待就是十天半月,天天风餐露宿。只有心里爱这份工作,才能全心投入,学到手艺。

  >>月薪三万

  对我还是有诱惑

  记:你在文物修复这一领域里,早就名声在外。在这期间,有没有人重金聘请你呢?

  杨:有过。90年代初那会儿,我的工资每个月还不到1000元,香港一家私人博物馆老板就曾专程到成都来找过我,邀请我到他那儿去带徒弟,开出每月1万元的劳务费,被我拒绝了。1995年,美国博物馆也曾通过中间人给我带话,希望我去为他们修复文物,报酬是每周800美元,我还是没答应。

  记:一周800美元,折成人民币每月就将近3万元,这和每月不到千元的工资相比,差距很大。你为什么会拒绝呢?难道就不动心吗?

  杨:要说对我完全没有诱惑,那是假话。可是我有一个信念:是国家培养了我,我就得把所学的知识全部回报给国家。而且国外的文物修复观念和我们有不一样,我们修复文物,都会尽量把修复的地方和原物浑然一体。但国外认为,修复的地方应该不做任何修饰。所以,在我看来,中国的文物还是离不开中国的土地,我也一样不会离开我的国家。

  记:你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经有31个年头了,能不能告诉我,文物修复在你心里有着什么分量?

  杨:文物修复可谓是责任重大,我指的不仅仅是完成国家给你的任务。而是你修复的文物———上,要对得起古人的智慧结晶;下,要对得起后人对历史的探寻;中间,你还经得起世人的推敲。

  修复大师之“旁门左道”

  师傅藏私4个徒弟只有我出师

  对于偷师学艺,杨晓邬自有一套“旁门左道”。尽管前面已有3个徒弟栽在技艺超群的铜匠手中,而杨晓邬却从门缝里偷看的点滴,回家揣摩出铜匠的不传之秘。

  记:你已经带了3个徒弟,他们现在也都可以独当一面。民间有一种说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你会不会有这种担心?

  杨:这都是以前老艺人的想法,很多民间传统手艺就是因为老艺人的这种想法才失传的。我倒不担心这些,只担心没有人愿意学这门吃苦受累的技术,担心徒弟们没学到我的技术。不过,师傅那一辈是有这种观念,我到省博物馆参加工作时28岁,当时由于极缺文物修复的人才,单位里就派我去拜一位民间艺人为师。我的师傅是个手艺超群的铜匠,以前单位曾派了3个人去找他学艺,结果都没有出师,我是第4个。

  记:可是你的师傅总会留一手,你是怎么学到技术的呢?

  杨:偷师学艺啊!如果接到一个考手艺的铜器活儿,师傅一般都会想办法把我支开,或者避着我独自做活。我呢?就想方设法从门缝里,或者从远处偷看,晚上回到家里再慢慢揣摩。我在民间师傅那偷师2年,就回单位了。1978年的时候,又参加了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高级技术王荣达先生亲自指导的青铜器培训班,半年的学习让我获益良多。

  记:我刚才和你的大徒弟冯陆一讲起你,他说你的脾气很温和,跟着你学习6年时间,记忆中你还没对他们发过一次脾气。

  杨:哈哈。平时不轻易对他们发火,不过如果在工作上做错了,我还是要吼几句的。早报记者郑其摄影雷湘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