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因一次会议而改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09:33 南方日报

  长征改变中国·遵义会议

  记者重走长征⑥

  大型系列报道题名:蔡东士

  总策划:杨兴锋总指挥:王垂林

  重走长征路喜愿传中国

  主办单位:南方日报战士报广东中旅广东双喜

  史料背景

  红军突破乌江天险后,于1935年1月7日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主要议题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

  毛泽东在会上发言,着重批判了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以及博古在总结报告中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辩护的错误观点。张闻天、王稼祥、朱德、刘少奇等多数同志在会上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

  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否定了博古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

  会议决定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会后,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在行军途中,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工作。至此,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

  1935年1月15日,时任警卫连连长的王道金率部守在“懒板凳”(今遵义市遵义县南白镇)的山头上,监视着敌军的动静。那时的他并不知道,他所守卫的正是那场被称为“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遵义会议。这位走完长征全程、仍然健在的老红军,提起当年,兴奋不已:“党的命运由此改变,中国的命运由此改变,正如彭德怀军团长回来告诉我们的那样,‘开了一个很好的会’。”

  改变是突如其来的,也是顺理成章的,历史也好,现今也罢。走在遵义的街头,一旦“提起当年”,总有“知情者”回应。他们为遵义会议而骄傲,以身为遵义人而自豪。长征烟、茅台酒,似乎已成为遵义的“名片”,慕名而来者都不忘品味一番。

  革命之变:

  拍案争,反左倾

  遵义转折话当年

  “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经历了湘江战役的惨烈,红军对长征的前路充满了疑问。3个星期内,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连续召开。那时的遵义人并未想到,争论的高潮会出现在这座古时被称为播州的小县城。“每一次会议都是在与左倾思想斗争,都是在向左倾错误路线发起冲击,这种冲击在遵义会议上到达了顶峰。”遵义市党史办特聘专家、遵义县县志主编朱存福研究那段历史已有20多年。

  71年前,未过新春,在黔军25军第2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二楼,史称遵义会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正式召开。当初的柏氏公馆,如今已是遵义会议纪念馆,不足50平方米的小厅,置身其中,眼前游人如织,依稀可见当初的激烈。持续3天的会议,多数人发了言,赞成和支持毛泽东正确主张的人越来越多。批判博古报告,批判左倾思想,周恩来主动进行自我批评和检讨,激动时,甚至拍案而起,震翻马灯。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朱德……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人”在会上为红军的未来据理力争。

  一张遵义会议的巨幅油画挂在纪念馆的墙壁上,毛泽东位于画面的正中,“由战术到战略,由军事到政治”,毛泽东的思想由此正式成为党和红军的指导思想。“会议开得好,结果让人振奋啊。”忆往昔,王道金情不自禁。

  历史之变:

  摆香案,迎红军

  土司之镇成名城

  对70多年前的遵义人来说,他们未必能够意识到一次会议给自己乃至中国带来的转变。让他们最为惶恐的是战争的骤然降临和对未知的恐惧,面对这一切,他们不知所措。“有选择红军的,也有逃离家乡的。”但不论怎样,这片承载了红军长征关键转折的土地,最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古时遵义又称播州,曾被“土司”统治达700多年,是黔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遵义连年经受贵州军阀王家烈、犹国材、蒋丕绪、毛光翔等内部派系征战之灾,因此改变也成了某种必然。朱存福告诉记者,早在入城之初,遵义就有进步人士号召人民欢迎红军的到来。由于久经压迫,民不聊生,多数民众选择了相信红军。老人们回忆,板桥镇曾通宵点灯迎接“亲人”,遵义百姓甚至摆起了香案“快开四门,迎接红军”。

  陈云曾在他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中写道“红军进入遵义城,遵义城之上民非但不逃,而且孤儿习艺所、学校学生及商民贫民等成群结队,悬旗欢迎红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据不完全统计,红军在遵义三进三出,为这座黔北重镇上演了精彩的运动战。几夺娄山关、激战鲁班场,战斗遗迹随处可见。遵义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名城。

  现实之变:

  山依旧,村依旧

  堂屋古道见当初

  与当初欢迎红军类似,如今的遵义人也在欢迎来自各地的旅游者、踏访者和朝圣者。

  “遵义会议是一系列会议中最典型的代表。如果以通道会议为开幕,黎平会议为发展,那么遵义会议是高潮和标志,苟坝会议才是闭幕。正是这次会议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进一步确立和加强了毛泽东在红军最高领导机构中的地位。”

  走进苟坝,周围的青山似乎触手可及。田间溪头,偶有村民劳作其中,袅袅炊烟上浮,小村的宁静并未被“红色旅游”所打破。

  苟坝会议的遗址是几间房子围成的“四合院”,“天地君亲师”的牌位立在堂屋中间。记者到时,40多岁的屋主卢朝忠正招呼着孩子们吃午饭。“这里是农村,红军来的时候,我父亲一家听说有部队过来,一害怕就都跑了。”卢朝忠的父亲没有想到,他们走后空下的房屋成为红军长征的重要见证之一。

  四合院的外面连着一条青石路,据说是遵义到茅台的运盐古道。也就是沿着这条路,红军穿行而过,向着赤水进发。“红军走后,父亲他们跑了回来,发现房子和屋里的东西还在,就又住了下来”,卢朝忠自小就常听老人们讲起那段隽永的往事。

  “这里是当初毛主席住的地方,而那边的山脚下住的则是周恩来”,卢朝忠指着相隔三四里的两幢房屋告诉记者。苟坝会议召开前的一晚,毛主席提着马灯走了三四里山路找到周恩来商议良久。第二天,苟坝会议正式成立由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

  时隔70多年,苟坝并未改变太多,一所港商投资的希望小学,一座建在附近的煤矿。务农为主的苟坝人,常有壮年去煤矿赚个辛苦钱。一个月几千元的收入在当地可算富裕。

  记者手记

  青山何处埋忠骨?

  青山处处埋忠骨,放在遵义再适合不过。曾有一段时间,遵义民政、党史部门接连收到发现红军遗骨的消息。考察、论证、保护、纪念,一系列程序有条不紊。而外人来到遵义,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革命故事,有回述,有演绎,也有最新的发现。都说革命老区的百姓有种赤色情怀,遵义尤为明显。

  驱车20多公里,来到遵义鸭溪镇白岩沟,在两山之间的谷道中,有50多具遗骨刚被发现。80多岁的舒存孝老人非常肯定地告诉专家,这些都是红军的遗骨,因为当年13岁的他曾亲眼目睹红军路过此地遭到轰炸。遵义人对红军很有感情,当得知党史专家们前来考察,村民们纷纷提供线索。

  遗体附近的医疗器械证明了他们的身份,根据《中央红军在遵义》一书,“敌机在离鸭溪不到10华里的白岩沟上空,投下7枚炸弹,轰炸我红一军团卫生部护卫的红军伤病员,当即牺牲50多人,重伤40多人,轻伤80余人。”

  在村民陪伴下,记者沿路上山,探寻先烈遗骨,遗骨多以红蓝相间的编织膜覆盖。“这些都是红军,当初被轰炸死的。”“很多人来看过,已经确认了是红军。”“薄膜不能揭开的,怕损坏遗骨。”面对记者的提问,村民们不时提醒,既怕记者不信,又怕记者破坏了遗骨。

  村干部和镇干部们则表示,“很可能是红军遗骨,早点确认,我们也好早点立碑,甚至建个纪念馆。”

  午后,遵义市遵义县的老红军陈赤宣告诉记者:“他们流过血,献出了生命,他们尽忠报国却死在穷山僻壤。外地人不了解,但当地人却始终记得。看在鲜血的份上,立个碑建个馆,是后人唯一能给的安慰……”这位曾在广东呆了3年并娶了个广东媳妇的老红军提起当年事,百感交集。记者临行时,他希望能再来广东看看,但表示长住在遵义,他觉得“格外踏实”。

  确实,战友去而神魂在,长在遵义方觉踏实。时隔70多年,尸骨再现,看在曾经鲜血的份上,忠魂应当安息。

  本版撰文特派记者徐林

  本版摄影特派记者杨凯

  详情请浏览南方网: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china05/changzheng/

  图:

  遵义会议纪念馆,陈设一如其初。

  纪念馆里的讲解员身着红军服装。

  毛泽东手书“遵义会议会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