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对话中国文学大师王富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12:36 大华网-特区青年报

  本报记者段敏任重碧霞

  摄影任重

  三年前,汕头大学以200万重金从北师大聘请了博士生导师王富仁教授,其中:100万元作为学术启动经费,100万元作为王富仁教授的补偿性费用。王教授还享受每年年薪10万

元的终身教授待遇,并拥有汕大赠送的一套140平方米的住房。当年,汕头大学的这一举动震动了中国学术界,国内各大媒体对“重金打造的王富仁教授”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较有争议的话题是200万元聘请一个文学教授值不值?王富仁教授对此很低调,他一直在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回答关心他的读者。在王富仁教授到汕头大学的三年后,记者与王富仁教授进行了对话。在三个多小时的交谈中,王富仁教授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和蔼的笑容,有问必答,对于“新国学”、“鲁迅”这些枯燥的话题,他都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找一些小例子来说明。生活理念:以书为伍,追求简单平淡的生活

  走进王富仁教授位于汕大教工宿舍区的家,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王教授住在书堆里!这个到处堆满了书的家只能用“简陋”两字来形容:客厅与阳台之间的玻璃推拉门已经坏了,只剩下门框,于是客厅与阳台是绝对地“通风”。屋里唯一能见到的“现代元素”就是一台立式空调。坐在客厅的老沙发上,可以看到王教授的餐厅,不过餐厅已被他的书“改造”成书房,餐桌也自然成了书桌。在王教授的这张另类“大班台”上,各种书籍堆得很高……和蔼可亲的王教授不好意思地笑着告诉记者:“这是我跟学校借的房子,没怎么收拾就住进来了,不好意思……给我的那套住房,离办公室比较远,到学校上课不太方便。”

  王富仁教授的生活很简单,记者采访他时,他的老伴正好回北京看望儿子,他的一日三餐就更加简单了:早餐自己煮点稀饭或面条,午饭在食堂定两个菜一碗米饭,中午吃剩的就是晚餐了。王教授说:“如果不是工作需要,我很少到市区,每月最多到市区一次,理个发,买点日常生活用品,也花不了多少钱。王教授和记者开玩笑说:“我的工资待遇相当于一个省部级的公务员,但教授平时不会有太多的应酬,生活应该比他们宽松多了。”王教授幽默地给记者作了一个比喻:“一个省长要坐什么车、穿什么牌子的衣服都是很有讲究的,但我不用豪华的小车,每天一边散步一边想研究中的人物,很快就到了教室,既环保又对身体有好处。我给老伴买一个2000元的戒指,老伴就已经满意得不得了。我对生活要求不高,家人对我的要求也不高,我们很容易满足,也很幸福。”“200万元身价”的教授,过着如此简单、低调的生活,记者真是不解。王富仁教授对此问题却轻描淡写:汕大的环境很安静,最适合做学问,钱对于我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研究思路:倡导“新国学”,让心灵更宽广

  王富仁教授自2003年6月加盟汕大文学院之后,着手倡导“新国学”研究,并成立了汕头大学“新国学”研究中心。新国学的研究是作为汕大文科发展的一个品牌提出来的,并在国内外华人群体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王教授告诉记者:“汕大的‘新国学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其影响也在不断扩大。”

  记者对王富仁教授3年的工作做了一个大概的统计:“新国学”研究中心撰写的《新国学研究》一二三辑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第四辑也即将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社会科学战线》专门开辟了《新国学研究》专栏;三年来,新国学研究丛书已出版了24部……

  王富仁教授孜孜不倦地作着他的学问,记者却在这么多的研究成果后面寻找“200万元重金聘请王富仁教授”的价值!王富仁教授加盟汕头大学后,不仅使原本薄弱的文学院得到了加强,并将文科的学术研究和资源进行整合,各文科院系的研究力量集中在“新国学”的旗帜下,进行“新国学”的相关研究工作,较好地提高了汕大文科院系的竞争实力。

  王教授告诉记者,他此前一直从事鲁迅研究,在别人看来,他是属于现代文学研究范畴的学者。然而,他一直关注着“国学”研究中的问题。“国学”是为了将中国学术与西方学术(即“西学”)区别开来而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而“新国学”是在原有的“国学”概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国学”视中国文化为一个结构整体,是包括中国古代学术和中国现当代学术在内的中国学术的总称。王教授说:“研究李白、杜甫是国学,研究鲁迅、贾平凹也是国学,还有,中国人研究莎士比亚同样是国学。”但王教授强调,“新国学”并不否认学术争鸣、学术讨论,但这种争鸣和讨论的目的不应当是彼此的胜负,而应该是对中国社会、中国文化认识的深化以及对整个民族学术事业的丰富和发展。因为,“新国学”不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和指导方向,也不是一个学术流派和学术团体的旗帜和口号,而是有关中国学术的观念。“‘新国学’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一个人既可以喜欢陶渊明、李白,也可以喜欢鲁迅、沈从文。承认各个学科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吸收丰富的知识,同时能够充分发挥每个人多方面的文化潜力,让每个人的心灵更宽广。”

  关于鲁迅:深邃的思想,我们永远解读不完

  王富仁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即提出“回到人间鲁迅”的主张,受到学术界的广泛承认,成为鲁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来汕头大学之前,王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鲁迅研究,著有《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突破盲点:世纪末思潮与鲁迅》、《中国的文艺复兴》等学术专著。

  说起鲁迅,王教授的眼神里泛出一种庄严的温情。“上初中时,我就喜欢上了鲁迅。”王教授说他自初中三年级看完《鲁迅全集》之后,便迷上了鲁迅,此后,他在每学期的读书计划中,必先阅读两卷《鲁迅全集》,才开始看其他的书籍。但王教授承认,那时他只是喜欢鲁迅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性,真正从事鲁迅研究是从读研究生后才开始的!

  王教授认为,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伟大人物。他是一个认真思考人生的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作品中的思想穿透力是无人能超越的。比起胡适、陈独秀等人,他更加重视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建设的问题。鲁迅的价值在于他对国民性的改造,他探索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立性。他写活了阿Q,挖掘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品格。他启发人思考,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民族对待未来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谈到当今一些青少年学生在学习课文时不喜欢鲁迅作品的问题,王教授认为很正常,因为鲁迅的文学语言和思想是不适合用来考试的。中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不可能要求他们喜欢,也不可能要求他们读懂、读透,只要让他们基本了解作品的内容就行。鲁迅作品中的思想性必须随着他们阅历的增长而逐步渗透,到了那个时候,喜欢思考的人自然会突然在某一时刻想起鲁迅的某一部作品或文章,心里一下子就会变得豁然开朗了。

  研究了几十年的鲁迅,王教授很认真地对记者说:“鲁迅是永远也研究不透的,每一代人研读鲁迅的感受和思考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必须通过阅读像他这样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的作品,让自己思想得到升华。鲁迅不仅仅属于过去,也不仅仅属于现在,他属于中国文化的未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