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冷民工程”何时“解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20:00 光明网
许贵元

  8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以“灾民搬迁无着落,市里忙着建大楼”为题,报道了陕西华阴市将国家下拨的5906万元灾民迁建资金“沉睡”了3年不发放,使大批曾遭受洪灾的农民至今仍栖身在透风漏雨的临时住所内。而投资近1600万元的华阴市委、市人大办公大楼却迅速竣工。

  看了这条消息,我感到心情沉痛。2003年8月,罕见的特大洪灾席卷渭河流域,使华

阴市有11个行政村被淹没,3474户、1.379万受灾农民无家可归。国家发改委以“急件”将5906万元移民迁建补助资金下拨到陕西,按照户均1.7万元标准专项用于华阴市3474户受灾农民异地迁建安置。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受灾农民盼安居,应急资金不发放”的现象呢?说穿了就是市委、市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盖办公大楼上,根本没有把群众搬迁装在心上。正如华阴市一位知情干部对记者说,市里没有科学、完善的搬迁计划,因此资金下达后未向群众宣传。后来在群众上访、媒体报道和上级部门追查压力下才仓促启动搬迁工程。洪灾过后,上级曾要求华阴市落实堤防整治、道路建设等灾后重建地方配套资金1233万元,华阴市没有落实;受灾农民反映资金紧张、搬迁困难多,希望政府协助贷款,华阴市置之不理。7月14日,记者来到华西镇华西移民新村安置点,看到原本应当划拨给受灾农民建房的土地,被发包出去种上了玉米。有农民向记者反映,政府原来承诺的水、电、路等“三通”工程没有按时落实,在安置点吃的是苦咸水,走的是泥泞路,用的是高价电。许多原计划搬迁的受灾户看到安置点环境太差,开始等待观望不敢搬迁。良坊村陈思宗等受灾农民们反映他们不愿意搬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安置点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高程,比现在的村址还低洼;二是选址没有从方便生产、生活出发,舍近求远,舍高就低,搬迁安置点是距村子不足100米远的一块洼地,1996年和2003年洪水来临时,最先淹没的就是那里。而市委、市政府却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群众不愿搬迁”。相比之下,华阴市由地方财政投资近1600万元建设的市委、市人大新办公大楼却迅速竣工。对此,华阴市一位老干部说,在多数受灾农民未得到妥善安置的情况下,市委执意盖办公大楼,这是对群众疾苦的麻木不仁。

  农民受灾需要迁建,国家拨款是解决迁建的重要资金保障,包含着党和政府对灾民的深切关怀。而华阴市却把这一实实在在的“暖民工程”,搞成了雪上加霜的“冷民工程”,不仅暴露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执政理念存有“错位”和“扭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和良好信誉。农民需要的,不能及时得到;人民盼望的,不能实现;人民反对的,不能禁止。长此下去,群众必然要怀疑我们的党是“有问题”的党;怀疑我们的政府是“腐败政府”。这并非是危言耸听,言过其实呀!“

  殊不知,以人为本”,就要让人民安居乐业;大批受灾的农民无家可归,迁建工程没有进展,你在豪华的大楼里舒适地工作,能安心理得、理直气壮吗?

  “冷民工程”何时“解冻”,我们拭目以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