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花鼓灯”故乡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1日05:5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当花鼓灯艺术成功地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之际,我们不禁回忆起这么个真实的小故事:

  1999年,在英国举办的国际民间艺术节上,凤台县花鼓灯艺术团代表中国前往演出。演出前却出了一点意外:旗杆上高悬的各国国旗都展开了,唯有五星红旗因旗杆故障没有打开。主办方当即表示歉意,承诺演出之后设法解决。但是,凤台人坚定地说:“五星红旗

不展,俺们不能演!”小伙子们来到旗杆下,以叠罗汉的方式攀到杆顶,奋力将五星红旗展开,然后才开始精彩的演出。他们赢得了满场热烈掌声。——这个小故事,象征着凤台人把花鼓灯作为民族传统担当在肩的精神。

  民歌曰:“自从元朝到如今,红灯又叫花鼓灯。”“玩灯的总有千千万,都是淮河两岸人。”凤台县作为花鼓灯流行区域之一,历史上曾有“千班锣鼓万班灯”之盛。如今,花鼓灯在凤台县依然坚守着,传承着,可谓是“淮河两岸好风光,麦浪翻滚稻花香,人逢喜事精神爽,群情振奋闹鼓乡。”

  歌舞悲欢随时代

  花鼓灯记录了时代悲欢。

  87岁的老艺人陈敬芝回忆他最初从艺的经历说,1931年发大水,淹地倒房,死人无数。水灾之后瘟疫流行,各村闹花鼓灯,打压“疫气”。艺人们往往是几条汉子结伙,沿街卖唱卖跳,富人给几个铜角子,穷人给几把米。当时闹花鼓灯好比是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

  近代凤台两次花鼓灯的盛事和时事有关:一次是辛亥革命胜利,淮上军张榜告示召开会议以示庆祝。数天之内,县城和一些集镇聚集了众多的花鼓灯艺人,锣鼓喧天,欢歌热舞。另一次是抗日战争胜利,凤台人民欢欣鼓舞,大跳花鼓灯,欢乐活动持续了三天三夜。

  解放初,农民分田分地,喜悦之情如井喷,花鼓灯跳出了翻身农民的精气神,正与时代合拍。1953年,凤台花鼓灯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汇演,老艺人田振起一举荣获演出一等奖,并被文化部领导誉为“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同时,洋溢着欢乐气氛的群舞《小场》和《大场》被摄制成为舞台艺术片,扬名全国。由此,来自乡野田间的花鼓灯登上了大雅之堂。1957年,花鼓灯歌舞《小圆房》参加全国第二届音乐舞蹈会演,又荣获了优秀创作奖和表演一等奖,主要演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亲切接见。时代潮流推动花鼓灯产生了一批反映农村新面貌的作品,如:《田头乐》、《新媳妇抢场》、《抗洪庆丰收》等,花鼓灯艺术空前繁荣。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农村大包干带来的生产力大解放,农民又一次欢庆新生活,花鼓灯艺术也从文革造成的低谷中走出,再次焕发青春。开放的艺术氛围使花鼓灯创作更加自由,很快开花结果。1982年,独舞《野花谣》在全省业余会演获奖,接着又在华东地区舞蹈调演中获奖。1985年,《踏青》、《夏令营》等五个少儿舞蹈在淮南市首届花鼓灯艺术节获奖,并被录制成电视专题片,广为播放。1986年《黄毛丫头》、《小花场》、《姐弟乐》在全国业余民间舞蹈比赛中获奖。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又有《夫妻观灯》、《双回门》、《欢腾的鼓乡》等一大既富有传统神采又具有艺术创新价值的优秀节目问世,并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花香墙外墙内栽

  花鼓灯香飘海外。

  一次,凤台花鼓灯在云南昆明表演,吸引了中国和外国的广大观众,其中有一个人是法国蒙特利尔市的民间艺术交流协会的主席普鲁先生,他热情邀请凤台花鼓灯去法国演出,坚持不懈地写了五封邀请函。终于,在2004年7月的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中,凤台花鼓灯艺术团得以成行,与世界各国27个演出团同时演出。在法国的40多天时间,花鼓灯演出了60多场,场场火爆,经常是半小时谢幕谢不掉。花鼓灯踩街时,观者如堵,有些法国妇女自发地回家拿来毛巾,为汗流满面的小伙子们擦拭,热情地拥抱着亲吻。法国中心电视台进行了连续跟踪采访。一家地方博物馆一再请求,将乐器笙要去,珍藏展览。演出结束后,爱丽丝小姐感动地说:凤台花鼓灯艺术团演出最精彩,最受法国人民欢迎,却是最能吃苦,提出要求最少。——在英国、芬兰、泰国、土耳其……,凤台花鼓灯展示了中华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在全国和省、淮南市的各项活动中,凤台花鼓灯更是时常精彩亮相。

  墙外花香,靠的是墙内耕耘。凤台县是安徽省命名的“花鼓灯艺术之乡”,也是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花鼓灯)”。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凤台历届县委、县政府一直坚持推动花鼓灯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隆重举办了第四届全省花鼓灯会,扶持了花鼓灯民间艺术团,多次举办了基层花鼓灯培训班,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了凤台县艺术职业中专学校,使花鼓灯民间艺术代有传人,有了一个传承和发展的坚实基地。

  如今,《淮南市保护花鼓灯艺术条例》已出台,而凤台县更是制定了保护花鼓灯艺术的5年计划,传统的花鼓灯节日正酝酿恢复,花鼓灯原生态村基地正筹备建立——这一切都预示着花鼓灯艺术的光明前景。

  尚有难题待破解

  当然,前进中仍有难题有待破解。首当其冲的难题是,伴随着打工潮流,农村青壮劳力大量外出,玩灯人渐渐老化。同时花鼓灯还面临电视带来的娱乐方式的改变,使乡村的花鼓灯活动和爱好者日益减少。花鼓灯这来自乡村田野的草根艺术,正在逐渐地疏离自己的根源,这是非常危险的。第二个难题在于花鼓灯艺术本身。花鼓灯原本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的,生动丰富的灯歌艺术贴近现实,打动人心,曾对花鼓灯的传播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老艺人陈敬芝说,过去《打鬼子歌》《骂蒋抓壮丁歌》《劝赌歌》《戒烟歌》和一大批爱情歌曲贴近生活,深受农民群众喜爱,常常是一唱众和,盛况空前。可是,近半个世纪以来,花鼓灯重舞而轻歌,往往流于营造表面的热闹气氛,文化内涵深厚的灯歌却被忽视、偏废了,舞台上不唱,课堂里不讲,久而久之,能演唱灯歌的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个风烛残年的老艺人了,眼看灯歌传统正在悄然失传,使花鼓灯艺术变得残缺。令人担忧的是,这两个难题不仅存在于凤台县,而且存在于整个淮河两岸的花鼓灯流行区域。

  所幸,难题已经引起注意,凤台县正在发起一场花鼓灯论文和灯歌的征集活动,不少干部、教师和普通农民热心参与其中。我们又看到县城街心公园里欢跳花鼓灯健身的群众,心中欣然,不禁有了更高的期待:但愿花鼓灯世世代代保存下去,而且不是那种“活化石”式的保存,而是扎根田野,欢歌热舞,与新农村小康生活共同红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